二、终生读《易》

二、终生读《易》

书写王杰的传记,常会有一个问号掠过笔者的脑际:他是一个幸运者吗?否则,何以在入仕后如此顺遂,如此深得两朝天子的倚赖信重。这当然不是说他没有遇到过坎坷和风险,而是说以乾隆帝驭下之严,加上一个掩袖工谗的和珅,王杰居然能够始终圣眷不衰;至嗣皇帝颙琰亲政,高扬着“守成”的大旗,而较为敏感苛细,曾将大胆建言的洪亮吉逮治流放,对王杰则一直敬为师长、倚为干城。经过阅读与思考,又觉得可能与他的终生治学,尤其是读《易》解《易》相关,与关学的陶冶熔铸有关。

《易经》是许多学者的毕生功课,也可以说是张载之学的根基。《宋史·张载传》记述他在中进士之前于京师讲解《易经》,坐虎皮交椅,听者云集,而一旦发现“二程”在这方面的见解更高深,即撤座辍讲,建议听讲者师从程氏。此事体现了张载做人与治学的坦荡磊落,而他自此以后,对易学的研求更为殷切。冯从吾曾在《关学编》中概括张载思想体系的特点,“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的,以孔孟为法,穷神化,一天人,立大本,斥异学”,很精练,却也并非其个人的认知,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与《宋史·张载传》已有了近同的评价。

《正蒙》一书,为张载哲学思想的精华所聚,得名于《易·蒙》,该卦彖辞有“蒙以养正”四字,蒙指蒙昧未开,正谓教正,意即从蒙童开始就应加以培养诲引。张载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要以《易经》为依据,论证气乃天地万物之本原,批驳老子的“有生于无”,以及佛教的“诬天地日月为幻妄”。其最受理学家关注和称赞的,为“乾称篇第十七”中的两段文字,一在开头,曰:

乾称父而坤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36〕

这就是“民胞物与”的出处,揭示万物平等,提倡仁孝与兼爱,后经程颐提议改名《西铭》,受到二程和朱熹的推崇,也成为宋明理学的理论支柱之一。

被称作《东铭》的文字,见于“乾称篇”末尾,强调的是做人要志诚。在他看来,个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是有着心理依据的,都不应假托为儿戏,不应文过饰非。张载写下此两段铭文,首先是为了自警自励,悬挂于书房双牖之上,称为《砭愚》和《订顽》,以锤炼意志,陶冶性情,增强个人的修养。“性格就是命运”,乃当今的一句流行语,而性格的形成在于教育学习。张载讲学授徒,“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这也成为关中书院的一个教学准则。张载的学说,极大地影响了王杰的性格生成,也影响了其日常所行和居官所为。王杰留下的唯一一部专著,就是《惺园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