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忙接了纪昀的棒

二、匆忙接了纪昀的棒

清代于内地各省设提督学政,任期通例为三年,要巡视各府州县学校,完成岁、科二试,待乡试揭晓之后,还要选拔优贡,然后才是换届。新旧学政移交印信及档案文书,惯例在乡试年的十一月前后进行。王杰的就职比通常的换届提前了近两年,属于朝廷的临时性调整。

他的前任是大名鼎鼎的纪昀。这位燕赵才子比王杰年长一岁多,乃乾隆十二年顺天乡试解元,再过七年成进士,会试早三科,应算是翰林前辈了。乾隆帝素来关注科举和文坛,对纪昀早已知名,一向也较为器重,两年前命他作为顺天乡试同考官,试事一结束,即派往福建提督学政。这是皇上打算重用的一个信号,纪昀在赴任途中心情极佳,不断地吟诗作赋。

流传至今的纪晓岚故事很多,总之是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在皇帝跟前也能巧言机变,挥洒自如。今天能见到纪昀较早的一份奏折,写于福建学政任上。他说:至福建后例行往所属各府巡考,阅卷时见到有不少生童不知避讳,遇到庙讳、御名皆不知缺笔,一一给以处分。而叫来这些学生询问,都说是所读经典中就是这样写的,不知道需要避讳。待把相关课本找来核对,见雍正朝之前该避讳之处已做订正,而进入乾隆朝则未改。纪昀说作为臣子实在心中不安,呈请通谕各地书坊,一律进行统改。此乃弘历登基的第二十九个年头,全国有数十名学政,一茬一茬地轮换了多届,各级教授教谕等学官更是不计其数,大家都没有发现这一问题吗?应不会,只是没当成大事,不说而已。试想,换一个皇帝,就要避御名之讳,把所有的经典挖改或重印一遍,成本岂非太高了点儿?是以《钦定科场条例》规定乡试、会试考卷必须避讳,并未对学政负责的岁试与科试做明确规定。而纪昀则请求“通饬各省书坊,凡四书五经之中字同庙讳御名者,皆令遵例阙笔,以昭敬谨”〔22〕,特别凸显对皇上的虔敬之心。此一百分之百的拍马屁之举,首先给福建各学校,也给朝廷带来很大的困扰:一帮枢阁重臣奉旨议奏,不敢否决纪昀的提议,只好拿出一个整改方案。倒是乾隆帝自己后来想明白了,“若将从前久经刊藏之书一概追改,未免事涉纷扰。至上中嵌写之字,与本字全无关涉,更可无庸回避”,传谕“所有武英殿颁行字样,及纪昀所请改刊经书之处,俱不必行”。〔23〕虽说是“无庸回避”,对纪昀的好印象却也留下了。

对于学校管理,纪昀持从严的态度:如严格要求各州县学教官,抓好月课管理,对生员优劣“密行开单”报府学备案;如强调廪生资格的循序渐进,“不准越补”;如考试时要求生员在卷子上自己注明涂改了多少字,以免本籍教官收卷后串通添改。乾隆帝认为有道理,命礼部写入章程〔24〕

二十九年冬,雄心勃勃的纪昀因父亲去世,丁忧离职。这时三年一度的科试(即选拔参加乡试的生员)尚未进行,必须尽快补派学政。依照惯例由礼部提出备选名单,皇上朱笔圈定,乾隆帝钦定由王杰接任福建学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