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名臣的幕僚
2025年10月14日
【第二章】名臣的幕僚
王杰的命运改变,主要在于他的个人禀赋和读书进取,应也与所遇到的两位理学名臣相关。
我国历史上向来有“名臣”之说,通常指那些品德高尚、学养深厚、行为端谨、作风清廉的高官,在其当世与青史上皆有典范意义。而历来做名臣之难,应不在于自身修养与竭诚奉献,而难于不为君主、上司及同僚理解,及至一向爱才、识才的乾隆帝在位时,其难尤甚。或是鉴于其威望、影响力尾大不掉,或是洞察其中多有沽名钓誉、居心叵测之辈,或是认为名臣抢了自个的风头,弘历对此颇为反感嫌忌,屡次指斥“名臣说”之非。就连皇父留下的顾命大臣鄂尔泰和张廷玉,在乾隆朝也渐受冷落,固然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之铁律,更重要的应是二人名气太大,又各有一班子门生故吏,必须加以抑制。
本章写到的尹继善与陈宏谋,皆从前朝一路走来,多次在陕西主政,是王杰在困顿贫寒时期的恩公,也是其人生和学术之路的导师。二人勤劳职事,享有能员与名臣的盛誉,所到之处深得士民拥戴,数十年间历任督抚尚书,多有交集,相处亲切,晚岁又相继入阁。他们的最终“拜相”,自然离不开乾隆帝的信任欣赏,却也都曾三番五次被降谕责斥,尤以老尹被骂得最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