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现场的升迁
写到这里,应对翰林院和詹事府的沿革略做介绍。
这两个机构本来各有职掌:翰林院“掌国史笔翰,备左右顾问”,事务繁杂,可称为天子的文学侍从和秘书班底;而詹事府本来是专为太子服务的,清代于康熙朝后不立太子,便失去了主要功能,曾被合并撤销,恢复后作为翰林官员的升转之地。如此独立与不独立也就没了差别,因而被合称“翰詹”。这个时期的王杰,就是忽翰忽詹,在两个机构之间跳来跳去,较快完成了从中低级向中高级官阶的过渡。
自明朝开始,一甲进士直接入翰林和庶常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内阁大学士也绝多出自翰林院,贵重尊崇无可比拟。清代分满缺汉缺、满员汉员,官制较为复杂,而对翰林院仍大体沿承明朝制度,推崇依旧,甚至门槛还有所提高。及乾隆帝继位,为杜绝翰林官员日久怠惰,每隔几年就会亲自命题,进行“翰詹大考”,将他们一锅烩,复将考砸了的逐出翰林,或直接撤职——王杰的恩师孙景烈就是一个不幸的例子。
比起一般部院的中下级官员,翰林有较多机会接近天颜,因而容易被皇上发现和快速擢升。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出现失误,或留下不佳的印象,就难有出头之日。以乾隆帝为例,其目光炯炯,善于识拔人才,果断予以升用,同时也极为挑剔,先入为主,且很难改变。吴嗣富便是个例子,从未见他出过差错,似乎到最后仍是一介编修,而同年状元庄有恭,早已位至江苏巡抚了。
王杰性格中有陕西人的耿介执拗,是以不如庄有恭升迁之速,但其步履更为稳健。外任学政期间,不在翰林院的他也没耽误升职:三十二年升为侍读,从五品,级别虽低,却是关键的一个台阶;三十三年六月升为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春坊又称春宫(即太子宫),明代常以内阁大学士掌领,此时仅为五品官——兼翰林院侍读衔;至当年十月,再升为侍讲学士。这个职位为从四品,算是个司级官员了,而如果放外任,一般要做省里的按察使。
翰林院历来人才密集,位置较少,即便加上詹事府的内设机构,依照遇缺推升的原则,想上一个台阶都甚难。通常说来,担任学政者由于待遇较优,又属奉差在外,升迁之事就排不大上了,而王杰则一直在“小步快走”,其中有品德学识和办事认真等原因,有皇上的青睐,或也有尹继善与陈宏谋的推助。二人皆为当朝重臣,又了解王杰的为人和能力,为国选才,何乐而不为。
可以肯定的是,王杰绝没有走恩公的门子,甚至联系也不会太多。若是他那样做了,以二人的秉性,反而不会去推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