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韩城县学

二、韩城县学

乾隆七年,十八岁的王杰返回故乡,通过童子试,成为韩城县学的一名生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秀才。在漫漫无尽的科举苦旅中,童子试是第一道关口,要经过府县学官和提督学政主持的考试,而每个县学又仅仅二三十个名额,竞争激烈,多数读书人终其一生闯不过这道关,年逾六七十岁还被称作“童生”。不知道这是他第几次回乡应试,总之是幸运通过,给父母带来很大安慰。王杰的起步不能算早,与后来的同僚朱珪相比,人家可是十八岁就高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

韩城是一个人文传统悠久、积淀富厚的地方。

《诗经·大雅》有“韩奕篇”,记载了周武王幼子分封于韩,辞庙赴任与迎亲娶妻,以及韩城的营造,对一个城市来说可谓极大荣宠,最后两首曰:

蹶父孔武,靡国不到。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孔乐韩土,川泽。鲂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

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实墉实壑,实亩实藉。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先写韩地之物产丰饶,写周室的卿士蹶父将爱女嫁与韩侯,得名韩姞,并很快喜欢上这个地方。然后写韩城的营建,既有高大坚实的城墙,再挖掘护城的壕堑,以保障百姓安居乐业。

对于诗中的韩城究竟在哪里,学术界有着不同说法,而建城的“燕师”是指燕国军队还是指太平之师也存在歧义。本人则相信“韩奕”所吟唱的就是西河大地上的韩城,因为周武王已经将弟弟召公奭封到燕蓟之地,找不到史料证明周成王将幼弟再安置到那里;至于古韩国就在韩原,则不光《史记·韩世家》记述此事,也有大量文献记载可资参证。

明清间城南门的匾额,即“溥彼韩城”四字。这里是司马迁的家乡,城南二十里濒临黄河的韩奕坡上,有太史公陵墓和祠堂在焉;这里也有着号称全国第三的文庙,在一代代地方贤达的增修和维护下,庞大的建筑群至今规制完整。黄河龙门有半边在韩城境内,那可是传说中“鲤鱼跳龙门”的地方,而翻开乾隆间所修县志,卷首“星野图”引《隋书》《春秋文曜钩》等称其地属魁星,所列第一帧便是“北斗魁入龙门图”,预兆着好学之风与文化的繁兴。

韩城的县学,开始时规模较小,与民居相错杂,邑中贤人先后捐资捐地,置换扩拓,历代知县又不断重修,增建尊经阁,购置学田与分院,才形成后来的庙学一体的宏大格局。据《韩城县志·学校》记述,为:

明伦堂五间,东西为斋,斋亦各五间;明伦堂北为敬一亭,南为先师庙,东西为庑,庑各一十三间,前为庙门,又前为棂星门;庙之堧,东有牲舍神厨,俱兑向,厨舍之南为名宦祠,则离向。环庙为路,东曰“由仁”,西曰“行义”,皆师儒日所允蹈,门皆扁曰“儒学”。行义路之西为乡贤祠,北为启圣宫;由仁路之东为射圃亭,北为文昌祠。教谕宅一,在明伦堂左;训导宅二,一在文昌祠东少南,一在启圣宫西。庙学之前,东有圣域坊,西有贤关坊,南有屏壁三。〔16〕

完整转录这段文字,乃因其规制的确为国内“县学”所罕见,也因其是王杰曾经读书的地方。从乾隆七年至十二年,王杰有五年时间在县学就读,学校的管理体制虽较为松散,仍会有许多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

除却县城的官学之外,韩城人还兴办了好几个书院,以便农家子弟就近读书。王杰入仕后写过一篇《韩城古柏书院碑记》,叙及韩城的读书风习:

吾韩故非沃土,然人有读书之慕,而好义者又较他邑为多,乐善翘材,虽巨费无所怜惜。故在城则有龙门书院,在郭则有萝石书院,南乡则有少梁书院,栋宇相望,弦诵相闻,自明迄今名流辈出,亦可谓盛矣……

文中提到龙门等三个书院,其实还有汪平书院、芝阳书院等,虽不能说造就了多少知名人士,但对提升当地的文化素质,移风易俗,显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城北地域缺少书院,曾任道员的师彦公设法筹资,在西庄兴建了古柏书院,王杰欣然为之撰写碑记:

夫人过一乡一邑,见其长老皆敦厚而尚义,其子弟皆醇谨而能文,未尝不为之流连不去,而况余生于斯长于斯,一旦贤士大夫其成就人材之意有如此之“鼚乎鼓、轩乎舞”者,虽言之犹津津有余味,而况使濡毫而染翰也,其又奚辞!方今教泽涵濡,儒风丕振,吾乡乘时飙举者正不乏人。且西庄之北禹门在焉,古所称“龙门”也。《三秦记》谓“鱼跃龙门”即指其地,世之登第者多比之以为荣。吾知斯院既成,肄业之士咫尺天衢,莫不鼓鬣扬鳍,以奋起于其际,是余之所厚望也夫!〔17〕

彦公为乾嘉间一位治河专家,颇有政绩,乃父贞充为王杰在韩城县学的同窗好友,后结为儿女亲家,是以恳请王杰题序。此文当作于乾隆晚期,王杰已成为枢阁大员,得知彦公返乡后兴建了一所新书院,仍为之欣喜。他引用了“鱼跃龙门”的传说,以激励故乡学子,应也会追忆当年在韩城县学的苦读岁月,那个清贫但拥有梦想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