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试浙江
四十四年六月十日,有旨以王杰为浙江乡试正考官,吴省钦为副考官。这是王杰第三次出考差,但主持人文荟萃、历来取士名额在全国数一数二的浙江,又是他两任督学的地方,自与以往不同,意味着皇上的信任更进一步。
再来杭州,挚交孙含中已然病逝,巡抚王亶望则正得圣眷。这个胆大妄为的贪官,偏爱做出一副廉洁奉公的样子:因大举修造海塘,经费紧张,王亶望奏请减去巡抚所兼盐政的养廉银四千八百两,以及办公费五千两,拨充海塘经费;又奏称宁绍、嘉松两分司公务无多,各给公费银四千二百两实属过多,提议减为二千两,结余银两划归海塘经费项下。乾隆帝览奏大喜,甚至动了让他接任闽浙总督的念头。
各地学额设有商籍,以便那些外出行商者(多为盐商)的子弟能就近入学。上年十月间,王亶望与学政彭元瑞联名上奏,将商户区别为正商、乏商(已不再经营者),提请将乏商子弟开除,令归原籍入学,得到礼部议准。本年七月,王与彭再就浙江商籍生员之事上奏,说经过核查,真正的商籍为数寥寥,大多为假冒商籍的学生,建议将所有商籍名额取消;又说今年临近考期,应在乡试后清查处理,但考试时不再设“卤字号”一项。奏曰:
本年恭遇恩科,商籍各生自应即以改正籍贯应试,但人多时迫,恐有闱前不及呈改之人,应请于场后勒限半年,悉令遵例改归,倘有玩延观望,咨部斥革。所有原议另设卤字号乡试之处,并请停止,本年乡试商籍各卷,仍散入民卷校阅,其给文会试起程赴选等事,均归原籍办理。〔49〕
王亶望心思细密,行事机巧,彭元瑞也以精明见长,所议实为科举弊端之一,提出的办法也有可操作性。乾隆帝却颇为犹豫,说浙江人文积淀丰厚,应试的学生多,本地人借商籍考取者十居七八,其中人才辈出,有不少成长为朝廷大员。假若全行裁减,杭州学额不足,贫寒子弟不免失学。皇上说清理商籍的主要目的,是因地方官的亲属子弟冒名入籍,以冀幸进,不可不严查究治,而浙省商籍学额相沿已久,一向未闻有何弊端,仍应照旧办理。
批谕之后,乾隆帝又发现二人还有一折,大意是:请皇上在明年春天南巡时特降恩旨,将裁去的五十个商籍学额,加恩分给杭州府学和仁和、钱塘二县学。皇上大不以为然,批曰:“即或于明岁加恩广额,是旋裁旋复,几同朝三暮四之权术,朕所不屑为也。”他说距南巡尚有半载,“士子不知将来广额之恩,止知现在减额之事,能保无寒畯向隅、生心觖望乎?”〔50〕而且江浙之事应同等对待,不能厚此而薄彼,若因浙江再推广至江苏,更不成事体。谕令照旧办理,不要瞎折腾,对二人玩弄的小聪明直接否定。
此事发生在乡试之前,自也看不到王杰的反应。一路沿水路南行,他照旧一路安静读书,未见有只言片语留下来,副考官吴省钦可就静不下来了。其乃乾隆帝南巡时钦赐的举人,授内阁中书,二十八年二甲进士,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翰詹大考一等,时为侍讲学士。省钦颇有诗才,又喜欢舞文弄墨,虽不像前些年赴四川学政写得那么多,途中也写了近二十首。如《闻命典试浙江恭纪》,“督亢陂外五乘轺,此去东南意久要。岱顶夜升沧海日,胥山秋挂曲江潮”〔51〕,发散着一种抑制不住的得意,却没见提及正考官王杰。一般说来,两人应是同船南下的,约一个月的旅途中竟不见有任何互动。吴氏兄弟已傍上炙手可热的新贵和珅,感觉必然很好;而王杰应是心存鄙夷,给他个不理不睬。
乡试结束,王杰即返回京师,在路过淮安时得到老友淮关监督寅著接待,席间与同年赵翼、陈凤举意外相逢。赵翼赋诗相赠,兹引其一:
主知特达冠朝簪,关陕巍科继德涵。香案身依天咫尺,雅轮手挽运东南。千秋遭际真无两,一等文章肯第三?莫怪经过不相迓,年来怕遇贵人谈。〔52〕
此时的赵翼家居已久,当年的争竞计较早已飘逝大半,老友相聚,对王杰发出由衷赞叹。德涵,即明代陕西状元康海,以文章称名海内,论者常将王杰与之相提并论。
吴省钦事先已得到皇上给假,回家乡南汇省亲,“鹿鸣宴罢醉离披,插遍茱萸鬓改丝。东浦非遥忙觅路,西湖虽好懒寻诗……”〔53〕十一月初,吴省钦至京,奏复恩命,乾隆帝在其名字一侧朱笔批阅:“学问好,中省皆可。”折上有吏部贴黄:“已放湖北学政。”〔54〕还记得王杰主试江西时的副主考曹仁虎吗?与吴省钦为上海同乡,早两年中进士,但在皇上那里印象一般,批谕较差。这也决定着二人的仕途,后来曹仁虎一直抑于下僚,中年即抑郁离世,吴省钦则行情见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