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归 程
由于发生了行刺皇上的惊天大案,王杰颇为牵挂,本来是要在次日离京的,又留了下来。
对刺客陈德的审讯自是昼夜加紧进行,当天由军机大臣会同刑部官员严审至深夜,“次日又添派满汉大学士六部尚书会审,所供矢口不移;又命九卿科道一同会审,仍如前供”。刺客咬定是不愿意活了,想以刺杀皇上扬名天下。傻子才会相信这种说法!可不管怎样用刑,甚至将其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带至当面,痛加折磨,陈德就是不改口。当月二十四日,嘉庆帝传谕,简述了审讯过程以及主审大员“必欲穷究主使何人,同谋何人,有无党羽”,然后说:
八年以来,虽无仁政及民,然亦不敢妄行诛戮,既不妄杀,有何仇怨?举朝臣工,皆同朕之兄弟子侄,至亲骨肉,朕又何忍令凶犯扳扯?况实无疑忌之人乎?总之天下之人何所不有,譬如猘犬噬人,原无主使;鸱枭食母,岂有同谋!若一味刑求,反肆狂吠,所言之人如何存活?即不究问,终是疑团,所损者大矣!朕所惭惧者,风化不行,必有失德,始有此警予之事。当谨身修德,勤政爱民,自省己咎耳。〔18〕
说得实在是太好了!胸襟与境界均非一般庸主所可比拟,也避免了一场大株连与瓜蔓抄。颙琰之仁厚,在此案的审办上也有充分体现,除陈德父子处死外,命将所有受牵连之人即行开释。
三月初二日,是嘉庆帝御乾清门听政的日子,王杰再次进宫陛辞。次日颙琰由皇宫返回圆明园,王杰特地到神武门外与皇上见上一面,然后束装就道,踏上返乡的路。
十一日,直隶总督颜检上了一道奏折,说是接奉谕旨后,即命相关州县官员做好迎送,并记述了王杰于三月初七日行抵保定的情形,曰:
臣迎见之次,见其精神强固,步履尚健。沿途除例给马匹外,并不多用一匹,每日所用菜蔬食物俱系自备,亦不收受地方官馈送。臣再三以沿途照应悉出恩命,向其婉说,王杰因仰慕隆恩,至优极渥,不欲于恩赏夫马之外稍添浮费,实出本怀。〔19〕
驿站对高官的超标准接待,王杰一向视为官场大弊,曾将之作为亟须整改的秕政之一。此次皇上恩赐驰驿还乡,并命经行之地官员照料,这份恩典不能不接受;而他恪守本分,仅接受规定的车马夫役,一路上自备食物,并坚决拒绝各地官府的迎送酒宴。
颜检所不知道的是:王杰奉旨驰驿返乡,本可以全家同归,但他已先期自雇车马,让多数子嗣家人自行返乡,此行仅与妻子带少数家人照料,以省国家的驿站之费。这就是王杰,就是皇帝诗中盛赞的两袖清风,也是本书所说的清风之华。有人说其出于纯朴天性,不,“纯朴”一词不太适合评价久居官场之人,其所体现的是一种尊贵品格,只能出于高尚的道德节操与严苛自律,出于一生对儒家精神的持守。
三月二十七日,王杰回到家乡韩城,稍做安顿,即具折奏报安然归乡,并说途经之地雨水调匀,麦田茂盛,可望有一个好收成。颙琰批曰:“览奏俱悉。一路平安,实深欣慰。京中现望雨泽,未能霑足;川楚军务略有头绪,亦未全靖。特谕卿知。”〔20〕如果说王杰深知皇上压力太大,尽量说一些开心之事,颙琰对他则是实话实说,完全不加隐瞒。
此时的陕西巡抚为祖之望,四十三年进士,王杰的门生,一向对老师十分敬重。任湖北布政使时,祖之望曾因扣留秘密支领清单受到怀疑,卷入胡齐仑一案,后得到澄清,历刑部侍郎、湖南山东巡抚,调任陕西。接到韩城县禀报王杰已抵乡,他即派遣家人赶往问候,并向皇上做了奏报。称“王杰精神面貌甚为健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