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工部到刑部

一、由工部到刑部

这次学政调整之初,对王杰的安排是接替李友棠的工部右侍郎。当年九月初二日,乾隆帝发布谕旨:“谢墉、李友棠俱出学差,工部汉侍郎无人,王杰现在换回,即着署理工部右侍郎事务。”〔17〕工部虽列于六部之末,而掌管各类营建、制造、水陆交通、军装军火,事务丛杂;具体到右侍郎,主要是“兼掌宝源局鼓铸”,即皇家造币厂。可既然说是“署理”,应是没想让他在这个位置上长期待下去。

学政与考差不同,任满回京后似乎不需要专折奏报,是以不太清楚王杰何时回到京师。以常规推测,如果他奉母由水路返回,大约需要一个月,当在十二月中旬抵京。而未容喘息,便接到新的任命,让他接任刑部右侍郎。〔18〕

刑部掌管国家司法,职事甚重,以省份、部院、八旗等分为十七司,加上督捕司、赃罚库、律例馆、秋审处等,二级机构仅少于户部。此时胡季堂刚由江苏按察使晋升刑部右侍郎,三个月后兼顺天府尹,再两个月转为左侍郎(同级官员以左为上)。季堂精强明练,虽非科举出身,已在政坛混得风生水起,早被乾隆帝看在眼里。让王杰去接替他的位置,无疑也是一场考验。

一年一度的秋审,是刑部最重要的事务。秋审,一作“秋决”,即每年秋天由刑部会同大理寺等,对原判死刑的四类案件集中审核,提出意见,奏请皇帝裁决。从程序上说,秋审堪称严格审慎:先由各地督抚将本省待决人犯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留养承嗣”五类,编制成册上报刑部;刑部各司再加审核,摘叙案由,分别归类,出具看语,汇送秋审处;秋审处会同律例馆再做核查,存疑处加贴墨签,再出看语,呈堂批阅;满汉尚书、侍郎开会讨论,统一意见,写出看语,刷印《秋审招册》,分送九卿、科道等审议。“看语”是一个司法名词,又称“勘语”“谳语”“审单”,包括判决书、复核意见等内涵。秋审的关键环节,是三法司与九卿等官员的共同审核定议,通常在天安门外金水桥西朝房,将各省案件分类逐一唱报议决。由于案件众多,往往要持续数日。之后,才是呈报御批,钦天监择定日子,届时皇上素服驾临懋勤殿,做出最后的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