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初次入幕

二、初次入幕

现存文献多将王杰进入尹继善幕府列于乾隆二十一年,可总觉得有些理不顺,觉得应更早一些。新近见到王杰的一封信,其中提到自己最初担任幕友的时间,极应予以注意:

愚虽未曾外任,然自二十一二岁即佐幕,多年于外任之情形,知之最悉。〔27〕

王杰早期经历记载甚少,今知其十八岁考入韩城县学,二十二岁进入关中书院。此函提到“自二十一二岁即佐幕”的情况,却没有说是在哪个衙门,为谁做幕僚?王杰应该不会记忆失误,在此一时期应该有一次入幕经历,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次做幕友的时间不会太长,即进入关中书院读书

至于王杰进入尹继善的帐下,应在其三任陕甘总督的乾隆十八年。这年二月,尹继善调任西安,而甫一到达就陷入一个大麻烦。即便他这个解决麻烦的高手,也为之战战兢兢,费了不少心力。这次遇上的是延安协绿营兵闹事,准确讲是一次小型兵变,事件虽已平息,而怎样处置却是一个大问题。由于陕甘所属地域甚广,且要行使控驭西域和青藏之责,各镇皆屯驻重兵,素称彪悍。就在上年冬月,延安协绿营士兵因对扣留饷银等不满,群起至守备衙门请愿喧闹,见守备赵廷辅躲着不出来,遂将大门用砖石堵住,然后呼啸出城。参将高时农得知后急忙赶往城外,苦劝乱兵回营,竟至于下跪恳求,允诺把扣的钱补发给大家,事态总算没有进一步扩大。延绥镇总兵马乾闻讯赶往,查清原委:乃因陕西提督要来巡视,为显得军容整齐,负责营务的赵廷辅决定扣发部分饷银制办军装,高时农并不同意这样做,事发后也照旧补回。乾隆帝阅知后极为不满,认为高、赵二人皆庸懦无能,命总督黄廷桂查明据实题参,交刑部治罪;而以闹事官兵“聚众垒门,鸣号出城,不法已极”,“若仍以为首二三人置之于法,其余递从末减,不足以昭炯戒。自当多处数人,从严办理,即其罪不至死者,或发往乌拉等处,充当苦差,以示惩创”。〔28〕弘历敏锐地意识到军纪的废弛,决意大加整顿。总兵马乾闻讯赶往,住了一宿即返回,对带头闹事者未加严究,也使皇上生气,即予革职。

前任总督黄廷桂很受皇上倚信,因川藏不宁,奉旨前往镇抚。尹继善抵达后接手此事,仅依常例处理,提议将带头二人斩决,其余从犯分别杖责流遣。他对高时农提出参劾,也以其老母卧病为由解释了几句。弘历览奏大怒,斥之为“好名市恩”。尹继善赶紧上疏请罪,自称“限于才识,遇事每多错误”,朱批:“汝非无才识,正以才识为累耳。”〔29〕语气中透着不满与刻薄,好在老尹已习惯了。

要说尹继善对此事的处理,还是比较稳健的,若真的激起大的兵变,麻烦可就大了。可他不敢对皇上直言,只能是主动揽责,自请革职,交部严加治罪。弘历朱笔侧批:“拿交刑部,想亦非汝所惧,汝另行议来。”而还未等到尹继善回奏,便于次日做出处分,决定罚银一万两,曰:

此次仍照前令伊出银一万两,以赎其罪。俟其将先前应交之银交完后,再令交纳此项银两。〔30〕

由此也知老尹不久前刚被罚过一次,而且尚未交完罚款。总督虽有较丰厚的养廉银,但开销亦大,光是每年的三大贡就所费不赀,只要不贪,日子过得都不太富裕。皇上也知老尹素来清廉,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从宽让他慢慢交纳。

准噶尔历来是清廷的心腹之患,调尹继善总督陕甘,遥控青海宁夏与哈密,也有防备准部之意,赴任前弘历当会有一番叮嘱。尹继善不负嘱托,抵任后即大力整顿营伍,筹集军械粮饷,要求各营战马、骆驼膘壮驯熟,并派员详细勘察赴疆道路的水草情形。他对陕甘两省很熟悉,也善于与同僚及属下沟通,很快就掌握了大量边境实情。当年五月六日,尹继善奏报边备事宜,指出哈密城与附属卡伦皆兵力不足,应尽快给以添派。

那时的各地大员,如将军、总督、巡抚,以及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各地学政、盐政、织造等,都要特聘几名幕僚,在衙门中协助料理日常事务,称为幕友或幕宾。其中须有一两位精擅书法,专管文案,拟写和誊录奏折。因为这些高官皆有向皇帝密折奏事之责,标准字体是蝇头小楷,字面要工整雅洁,行文也不容出半点儿差错,非一般村秀才所能承担。清廷入关后提倡文教,注重学习儒家经典,汲取治国经验,尤重皇子皇孙的教育,为他们选择最好的老师,制订严格的课程表,以故康雍乾三朝,皇帝都写得一笔好字,深通鉴赏之道,也努力收罗最优秀的文士。上行下效,即便是满大臣与武将,多数也下力气读书习字,并留心礼聘文笔和书法上佳者。王杰自幼善书,结体谨严疏朗,字幅秀洁流美,尹继善与孙景烈、吴嗣富谊属师生,过往密切,两人向他举荐王杰的可能性较大。

王杰于何时何地加入尹继善的幕府,历来说法不甚清晰,较权威者为朱珪所撰《东阁大学士文端王公墓志铭》:

(王杰)癸酉拔贡,引见,以教职用,丁父忧。尹文端公总制两江,聘入幕,司书记。文端内召,荐之苏抚桂林陈文恭公,闻性命躬行之说,益自信。〔31〕

尹文端公即尹继善,二十一年十月又一次实授两江总督,此前以南河总督兼署;陈文恭公,即陈宏谋,卒后谥文恭,二十二年六月调任江苏巡抚。这段文字涉及王杰的两次入幕,主要意思是:王杰结束丁忧后,由尹继善聘为幕僚,负责文秘之事;尹继善被召回京师任职,又将他推荐给陈宏谋,受到了较大影响。明清文臣谥号有三四十字之多,含义有别,顺序也就成了等级,“文端”列在第六,赞誉逝者品德正直,办事公平。王杰与尹继善的谥号都是文端,前后映照,注意不要搞混了。

按照通例,遗属在求人写墓志时要提供一份“行状”,即逝者生平事迹,以供撰写者(多为逝者相知中地位声名较高者)依据。王杰与朱珪相交深笃,但说到早年的事情,朱珪也不可能清楚,只是依据王家提供的材料叙述。而王杰之子对父亲当年之事也不得其详,只是了解个大概。

这段文字简括数年之事,跳跃性较大,也存在明显漏洞。尹继善最后一次出任两江总督,若算上兼署,持续任职超过十年;二十九年四月擢升内阁大学士,仍摄督篆,至三十年九月才解任,回朝入阁办事。其间尹继善曾三次赴京师觐见皇上,通例由巡抚接署督务,但前两次的巡抚都不是陈宏谋,离开的时间也很短暂。第三次朝觐在二十四年九月,由时任江苏巡抚陈宏谋署理,尹继善约两个月便回任,有必要将一个信任欣赏的幕友转让吗?而且还有确切记载,可证王杰已在宏谋幕中。

在阮元所作《王文端公年谱》中,也将王杰进入尹继善幕府列于乾隆二十一年,叙述之间却透出很值得注意的消息:

时陕甘总督尹文端公以记室聘居幕府,公初本以书法见知,久乃知公品谊,深重之。文端内迁,荐公于巡抚桂林陈文恭公……〔32〕

说的是尹继善在陕甘总督的任上聘了王杰,离开时又将他推荐给陈宏谋。合理的说法应是:尹继善第二次入陕,即于关中书院面课诸生时喜欢上王杰的书法;十八年三任陕甘总督,即将之邀入幕府。

果然如此,王杰这次入幕时间也较短。当年十月初十日,有旨命尹继善内迁为南河总督兼署两江总督,他即把王杰荐与次年五月来任陕西巡抚的陈宏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