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詹大考的惨败

二、翰詹大考的惨败

乾隆四年春,孙景烈顺利通过礼部会试以及殿试、朝考,得中进士,虽名列三甲第一百二十一名,仍得以入选庶吉士。国家设立庶常馆,从每科进士中选择约三十名年轻俊秀之士入馆深造,分别研习清书(即满文)与汉书,期望很高。清代枢阁部院大臣,有许多出自这里,故人们以庶常馆为“储相之地”。景烈入馆后为丰富的藏书所震惊,发奋苦读,思想日见深邃,学术日益精进,而将诗赋与时文丢在脑后。

庶常馆通常有一满一汉两位总教习,由皇上亲自选任,时任总教习为刑部尚书尹继善和刑部左侍郎刘统勋,皆饱学名臣,节操清劲。〔24〕据景烈多年后追忆,尹继善常与他们聊天,“首举范文正先忧后乐为法,而又以谢上蔡之去矜为要功,尝曰:宇宙内事皆儒者分内事,一涉于矜,则此心为功名所系,封闭如蜗,所学安在也”〔25〕。去矜,是对儒家旨要的深切体悟,与平日督策庶吉士作八股文章的小教习不同,在景烈听来十分入耳。

忽忽三载,孙景烈于乾隆七年四月二十四日通过散馆考试,正式授职翰林院检讨。尹继善已在两年前调任川陕总督去也,满教习换了刑部左侍郎阿克敦,汉教习为兵部尚书史贻直,待众庶常都很亲切。检讨乃三甲出身庶吉士留翰林的常规职衔,从七品,薪俸还不如以前那个学正多,从前程上看可就大不一样了。

也是赶巧了,仅仅三天之后,孙景烈就遇上了“翰詹大考”,竟然考得一败涂地。翰詹大考,是清廷对翰林院与詹事府三品以下官员专设的考试,六年左右一次,乾隆帝喜欢亲自命题,复以监考阅卷严格、处置严厉,被戏称为“翰林出痘”,意思是众翰林的一道鬼门关也。乾隆帝很喜欢考考那些自视清高的翰林人士,改元第二年的五月考过一次,刚过五年又要开考。而这次阅卷更为严苛,竟有七十一人考在第四等,孙景烈为其一。根据规定,列在三等者通常会被降职或外任,四等者更是在劫难逃。朝廷有旨,景烈等二十名编修检讨被免职,其余者罚俸一年。

一下子罢免这么多老少编检,对翰林院固然震动极大,皇上也觉不忍:过了几天,传谕称编修吴绂通晓“三礼”,改为罚俸留职;再过两天,又要剩下的十九人五月初十到圆明园,再做一次复试。通过复试又留下了六人,里面没有孙景烈,其仕宦行旅就此戛然而止。如果不计三年的庶常馆读书,孙景烈任翰林检讨一职总共四天,算上等待复试也不过半个月,即被免职。这对心高气傲的他,自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耻辱。多年后作《祭母文》,景烈忆及当时情形:孝心很重的他已将母亲接至京师,千辛万苦才算安顿下来,以为授官后日子会慢慢好起来,孰知一道晴天霹雳。孙母得知后却很坦然和平静,说:自去年你接我来京后,我见你整天操劳家中生计,荒废馆里的功课,就有些担心。现在皇上命你回乡,读书务实,也是一种福分。至于功名富贵更应知足,当初我只指望你能成个秀才,这几年先中举人,再做进士,得列翰林清华,实出望外,还要希求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