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散馆考试

四、散馆考试

作为清代真正的最高学府,庶常馆和国子监的区别在于学生的身份,也在于学生的数量。与国子监多达数千学生相比,该馆始终保持一个年级两个专业,新一届庶吉士入学之前,先要举行上届的散馆考试。馆舍极是清幽安静,也与熙熙攘攘的国子监不同。每届选拔庶吉士仅三十人左右,再加上往届因各种原因留级者,也不过四十人,分为清书(即满文)与汉书两个专业方向。庶吉士通常在馆学习三年,遇有恩科则随之缩短,王杰在庶常馆的时间为两年,而前一届仅在馆一年。

二十八年五月初,新科会试与廷试已过,新选出的庶吉士即将入馆读书,辛巳恩科举行散馆考试,王杰考列一等第三名,而赵翼为一等第二名。弘历通常会亲拟庶常馆的毕业试题,请留意,不是大臣拟出数题由他钦定,而是自拟。精力充盈的他也常要复核试卷,以故阅卷大臣极为审慎。考在第一的是丁丑科的彭元瑞,乾隆二十二年二甲第八名进士,文采素优,次年因丁母忧,二十六年服阕返京,与王杰等一起学习和参加散馆考试,列于汉书庶吉士的最前面。〔9〕胡高望也考在一等。

能考到这个名次,对王杰来说已很不容易。与赵翼、胡高望的久居京师不同,王杰初来乍到,要安家置业,手头没有多少银子,又不愿意求人,当会是处处作难。他还往湖南出了一趟试差,阅卷加上途中往返要用数月时间,赵、胡二人均未选任试差。作为皇上钦点的状元,王杰岂不知有几分侥幸?岂不知担任乡试考官也会引起同年的羡慕嫉妒恨?岂不知散馆考试时还要有一番比拼?而一旦自个儿考砸了,别人就会趁机议论,皇上也可能改变看法。其实对于王杰,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他秉承关学宗旨,一向将读书治学视为终生事业,在怎样的压力下都能静心向学,读书思考已成习惯。出试差途中为何较少吟诗作赋?抓紧读书是也。

散馆之后,真正的翰林生涯才算开始。此地素来清贵,堪称人才济济,平日当值,出巡时侍从,拟稿撰文,皆能进入皇上的视野,是以有些人升迁颇速;而一旦出现纰漏,或表现失常,或无意中给皇上留下不好印象,前程就大大打了折扣。翰林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吴嗣富、钱大昕相像,书读得很好,学问文笔都好,人品也端正,但过得并不舒展。这也不能说是皇帝的错,自从唐代设立翰林院,目的都是征集一些有学问的人为朝廷服务,而不是为学者建一个研究院。王杰的仕宦生涯始终不离翰林,却又被切割为不同段落,呈现为不同状态。这是第一个阶段,身边有许多学富五车的前辈与同事,平日职事无多,应是他读书精进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