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勇者无敌

三、勇者无敌

福康安率军登陆之后,亲率少量部队外出侦察,至八卦山一带发现山梁上有叛军设卡竖旗,即麾兵冲杀,海兰察带领二十几名侍卫直击敌卡,格杀数人并擒获活口,余者溃散,官兵士气为之一振。

十一月初六日,福康安带兵前往嘉义,与普吉保所部会合。他将新旧兵丁和乡勇分为五队,自带一队,其余命海兰察、鄂辉、普尔普、穆克登阿、普吉保及巴图鲁侍卫章京等分队带领,搜剿前行,互为援应。八日黎明在仑仔顶地方受阻,大量叛军一齐拥出,官军枪箭齐发,福康安、海兰察等带领侍卫率先冲入敌阵,叛军退入竹林与蔗田内,不断出来袭击。福康安早有布置,派兵截住其后路,然后分兵逐庄攻打,并遣乡勇焚砍竹围蔗田及各处草寮,迅速打通道路,以海兰察为前锋直趋嘉义,自率后队逐村清剿。进至牛稠山地方,叛军万余在山梁和溪畔屯扎,三面喊杀而来,岂知海兰察夷然不惧,率领巴图鲁侍卫直扑过去,穿越溪涧,抢上山梁。叛军从未见过如此凶悍之敌,纷纷逃窜,当日下午官军入城。

嘉义终于解围,柴大纪出城迎接大帅福康安。按照军营规矩,下属参见主官须执礼谦恭,甚至为之牵马而行;而柴大纪自以为守城功高,已被升职封爵,多少有几分骄矜。福康安心生反感,却假意邀他并辔而入,大纪欣然接受,犯了大忌。叛军逃入山中,福康安分兵搜剿,同时奏报柴大纪人品诡诈,不可倚任。官军很快攻克叛军的根据地大里杙、集集埔等处,林爽文逃往内山,忽东忽西,久未拿获。乾隆帝降谕督催,埋怨福康安行动迟缓,说本以为很快能捉住叛首,已做好了在元宵节庆祝的方案,却是迟迟没有消息。其实福康安一直用心加紧搜捕,威逼当地的番社协助官军,也选派侍卫与精干兵弁化装入山,终于在五十三年正月初四,将林爽文及其亲信数人抓获,关入木笼押送京师;接下来挥师向南,攻剿庄大田部众,并于二月五日在台岛最南端将其抓获。因庄氏身带伤病,审问后即行凌迟处死。

从福康安、海兰察登岛到抓获林爽文,只用了三个月,证明乾隆帝关于速战速决的决定是对的。不管是黄仕简、任承恩,还是后来的常青等人,都被叛军(包括乱民和被裹挟的平民)那漫山遍野的气势吓住,龟缩不前,一个劲地请求增援。福康安登陆时叛军更形嚣张,而福康安身先士卒,亲率数十侍卫直扑敌阵,叛军即告逃奔。对失误军机者的追究随即开始,乾隆帝已命将黄、任二提督革职逮讯,将弃城逃命的总兵郝壮猷正法,还要追究福州将军恒瑞的责任,被福康安代为解释,骂几句也就罢了。而对于皇上赞不绝口的柴大纪,福康安却说其夸大战功,为人巧诈。

这是一桩历史公案,颇有人认为福康安狭隘且贪功,而乾隆帝在当时也表示不满,认为他包庇畏怯的表兄恒瑞,对柴大纪不够公正。后来听到柴大纪的负面消息多了,传谕调查,得到不少罪状:一是废弛营伍,纵容兵丁在两岸之间做生意,军中人员缺编,兵器不全;二是贪赃索贿,卖官鬻爵,收受海口船只陋规和生日节礼;三是事变时不亲自带兵扑灭,收复嘉义县城时也不追剿,贻误军机;四是将良民当作叛匪,大批杀害,发现真相后巧加掩盖。逮至京师后,乾隆帝仍想留其性命,却因柴大纪一直不服,龙颜大怒,传谕即行处斩。

平定台湾,乾隆帝命选五十功臣,图像紫光阁,并亲自为前二十人题写像赞。这幅图卷虽经流落海外,而值得庆幸的是今日仍存,先是御笔“靖瀛炳绩”四个大字,卷首有《御制平定台湾功臣像赞序》,功臣仍按官职排列,依次为:阿桂、和珅、王杰、福康安、海兰察……〔14〕皇上为王杰题写的赞词为:

典学七闽,肃正士风。台湾民俗,颇悉心中。山海险夷,参画具通。有佐樽俎,图貌纪功。〔15〕

当弘历为台湾战事牵挂焦灼时,王杰是经常陪伴在侧的,不光处理前线军报、撰拟谕旨,也尽自己对福建和台湾的所知,提供一些意见。军机处进入战时状态,应以阿桂、和珅为主,但王杰也为之付出很多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