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打过来的横炮
古今中外的官场都是错综复杂的。王杰快速晋升为枢阁大员,不仅引起和珅的警惕,时不时在暗中上点儿眼药,捣点儿小乱,也引发一些翰林同僚的嫌忌。同年进士赵翼因曾为状元变成探花耿耿于怀,后来始知王杰的好,写诗示愧并称扬其美德。比他早三科的纪昀也是一个,对于才华并非特别出众、官职反在自己之上的王杰,似乎带有一股子不服气。当然不会只有此二人,如文笔极佳、身段也灵活的彭元瑞,还有那个脑瓜子更灵活、缺少底线的吴省钦,应也在其列。
五十六年正月,纪昀劾奏王杰在编书过程中曾有勒派之举。现在已看不到他的奏折,乾隆帝阅后很重视,特地召见纪昀问明经过,又令军机大臣详加询问。据记载:
遵旨将纪昀前奏王杰曾经派人办书勒派之事,询问纪昀。据称:乾隆五十三年五月我在热河时,王杰奏续修《礼部科场条例》,其书不过一千四百余页,而原奏议叙书吏有二十名之多,计每人写书不过七十余页,较各馆议叙实为太优。又原奏仅有书吏自备资斧办理纸张、饭食、版片、工料之语,并未奏明派令出银。王杰令书吏二十名每人出银一百五十两并七八十两不等,存贮部库,以为修书之用。现有支销账目可凭,前召见时曾经奏及,此事是实。〔2〕
此事已过去将近两年,纪昀是在翻一件旧账。那时其职务是礼部尚书,因皇上翻阅文津阁《四库全书》发现问题,命他带领相关责任人“罚往热河看书”,自费修订、挖补书中错讹。其中所提到的《礼部科场条例》,通例每隔十五年左右要增补修订一次,皆称“续修”,由礼部负责。王杰作为管理礼部的内阁大学士,大约是见纪昀忙于《四库全书》的修订,常被皇上斥责处罚,便主动担起此事,未想到老纪反而不高兴,记恨在心,终于发作出来。
纪昀为何在这个时间点重提旧事,不得而知。奉旨对他进行询问的是谁?档案中并未写明,推测就是和珅——乾隆帝通常把此类事情交他查办。纪昀对王杰的指责有两条:一是对参与续修人员待遇太优,总共一千四百多页,竟提名二十名书吏得到奖励;二是收费太多,已让他们自费修书,又要每人再交一些银子,存于礼部银库作为修书之用。记得乾隆帝曾说纪昀“糊涂”,此处也可见出互相抵牾,真搞不清他是想说王杰向着那些书吏,还是勒索他们?
军机处的奏折看似就事论事,实则也能读出一点倾向性,那就是王杰做得不妥当。不能确定是在此前还是此后,乾隆帝召见了王杰,亲加询问,虽不清楚王杰是怎样回答的,却知皇上全然消除了疑虑。两日后又有一份军机处奏件,引用纪昀再次被质询时的回答:
王杰派令书吏出银一事,我一时愚昧之见,原以其既奏令自备资斧,即不应更令出资交官,与原奏不符,是以与之争论。今蒙皇上指示,王杰派令书吏出银,乃系从严,并非从宽,始悟从前过于拘泥。至此项银实系缴出,贮库办公,我原未言其有所沾染。今蒙指示,王杰并未携回家中私用,仰见圣鉴高明,至公至允,我不胜愧惶之至。〔3〕
题奏者为“军机大臣等”,不再是和珅一人。这次仍称“询问”,实际上是传达上谕,告知皇上赞同王杰的做法,且指出王杰并未有私人侵占。纪昀连忙说自己只是看法不同,从来没说过王杰占了便宜,也知道此项银子已经缴库,作为办公之用。
一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
当时朝廷钦命修书之项颇多,同时在办的还有十余种,不断发现种种差错,校对疏漏为多,也有书吏有意的钻空子,偷奸耍滑。即以《四库全书》为例,“北四书”都曾不得不大规模复核,挖补甚至重抄。有鉴于此,王杰在主持续修《科场条例》时,为了加强责任意识,要求参与者交出一笔银子,存于礼部库房,以备罚款所需。而另一方面,乾隆中后期兴学读书之风甚盛,科举的路已然拥塞不堪,参加朝廷修书成为一条捷径,王杰提出的“议叙”即升职或录用,也是在帮助一些优秀人才。通过以上两折的记述,可知纪昀与王杰曾就此事有过争执,见王杰不听,便具本上奏。而二人在皇上那里的分量是不同的,就在命军机大臣询问纪昀的前一天,已有旨将他与刘墉对调,改任左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