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赐第小石桥

五、赐第小石桥

我们不知道王杰到京之初住在哪里,但可以推想:虽然顶着一个状元的虚名,可俸禄无多,又是老母妻儿一大家子,必无银两租用大宅子,应也会经历一次次搬迁。按规定内城是满蒙勋贵的居住地,多数汉族官员居住在外城,通常在宣武门外,前往办公地要走很长的路,遇有早朝或各种典仪,更是夜半即起,披星戴月,冲风冒雪。“长安居,大不易”。而最不易的就是有一个宽绰安定、上朝较近的住所,其也是许多穷翰林,也包括中高级官员的梦。

约在乾隆四十年,已做过两任学政、位至卿贰的王杰,买下已故工部尚书阎循琦位于宣武门东、虎坊桥西的旧宅。此宅较为宽敞,据说乃明朝张居正旧居,内有“子午泉”一眼,每至子时午时水就变得清冽。《京师坊巷志稿》:“查他山《别谭都谏瑄》诗:‘宣武门东旧宅,虎坊桥畔凭栏。可惜手栽红杏,花开又让人看。’似皆桥西赁宅。阎恭定循琦扩而大之。继居者王韩城、赵副宪。”嘉道间此宅主人,为王杰的得意门生叶继雯。陈用光有诗记及此事,“相公旧第亦前缘,廉让风高愿执鞭”,附注:“宅为王文端旧居,有子午泉。”〔49〕嘉庆二十四年状元、大文人陈沆作有句“韩城有宅西南隅,旧庄恰好谋新畬”,自注:“新居为先生座主王韩城相国之第。”陈沆显然很尊敬王杰这位老师的老师,认为继雯入住此宅为一件美事,也透露出此院约有房屋三十间(“屋三十间堂台橱,人与书各分区区”)〔50〕,王杰在这里大约住了十年。南城外是臣子集中居住的地方,纪晓岚、彭元瑞所居都很近,每逢早朝或入直,要走较远的路,也要经过重重城门,严冬酷暑,很不容易。

正因为如此,清廷很早就有了对汉族要员“赐第”之举。皇上为召见咨询之便,也为了显示优待荣宠,对一些近侍大臣在内城赏赐宅第。如康熙帝就曾将西安门外官房,赏赐给南书房侍臣张英、高士奇各一所,而自雍正帝开始,赏赐对象基本上是枢阁重臣。昭梿《啸亭续录·赐宅》:

定制,汉员皆侨寓南城外,地势湫隘,凡赁屋时,皆高其值,京官咸以为苦。又聚集一方,人情诿,势所不免。列圣咸知其弊,故汉阁臣多有赐第内城者,如张文和赐第护国寺胡同,蒋文肃赐第李公桥,裘文达赐第石虎胡同,刘文定赐第阜成门大街,刘文正赐第东四牌楼,汪文端赐第汪家胡同,梁文定赐第拜斗殿,董太保赐第新街口,皆一时之荣遇也。〔51〕

文中所提到的张廷玉、蒋廷锡赐第,发生在雍正朝;而裘曰修、刘统勋、汪由敦等人之宅,则为乾隆帝所赐。清代大学士与部院九卿大员薪俸不高,皇上所赏宅第少说在二十间以上,通常四五十间,多达七八十间,较大改变了生活居住的环境,有的还给千余两银子的搬迁费,可真是无微不至,令受赏臣子心存感激。

进入军机处的当月,五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乾隆帝赐予王杰住宅两处。王杰当即上折谢恩,曰:

本月二十二日,蒙皇上恩赏臣内城住房、海淀住房各一所,闻命之下,感悚难名。臣以驽钝仰荷生成,勉图效于班行,敢弛勤于夙夜?何期赐宅,获遂依光。问夜趋朝,不隔严城之钥;鸣珂入直,近闻上苑之钟。恩晖叨被于门闾,臣职凛思于进退。所有微臣感激下忱,理合缮折,恭谢天恩。〔52〕

王杰结束丁忧回京仅一年多,经济上仍然非常紧张,借的钱还须努力偿付,赐第之事可谓及时雨。乾隆帝应是知晓他的困窘,命他兼三通馆总裁、经筵讲官、尚书房总师傅,也是意在多予一些薪酬和补贴。

为什么会一下子赏给两处宅邸?皆因皇上常在圆明园居住与处理政务,近侍臣等常要入园值班,是以就近赏与房屋,如著名的澄怀园,位于绮春园西墙外,就是专为南书房词臣所设的值庐,上书房师傅也会居住于此,俗称“翰林花园”。枢阁大臣的待遇要更高一些,各予独立院落,供当值时居住,一般只有妾室及少数家人随同照料,推想不会太大。至于妻子子女,则居住在内城,那才是正宅,房间也要多出不少。

由于缺少记载,笔者很久都不知道钦赐给王杰的宅第之具体位置。在韩城踏访期间,有幸看到一份王杰所写序文,落款为“壬子夏五月书于小石桥寓之葆淳轩王杰”〔53〕。此壬子为乾隆五十七年,自然就是书于赐第。小石桥胡同在德胜门内迤东,距钟楼甚近,故王杰谢恩折中称早朝路上“近闻上苑之钟”,情景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