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得名与失实

三、得名与失实

乾隆十五年秋,孙景烈的同年,也是老尹的亲炙弟子吴嗣富由翰林院编修出任陕西学政,常与景烈同陪恩师讲论学术,也喜欢上聪敏刻苦的王杰。理清这些关系,对于了解尹继善、陈宏谋对王杰的识拔,梳理王杰生平机遇,实在大有干系。

此年的干支为庚午,是一个常规的乡试年,距离关中书院不远的西安贡院必又是一番热闹。王杰时年二十六岁,据阮元《王文端公年谱》,知其尚在关中书院读书,未提应试与否。参加乡试,需要通过学政主持的科试,没有看到王杰的相关信息。传说中的黄河龙门就在韩城境内,世人以“鲤鱼跳龙门”比喻科举过关,也形象地说明此事实在是难上加难。不要说中进士,即便考中一个举人、秀才也大不易。王杰一生秉持关中之学的原则,做人低调,从不扬己炫才,也不愿述说过往的艰难,从而造成了记述的缺略。

尹继善与陈宏谋两位贤能大臣同时在任,政通人和,这一年的陕西堪称五谷丰登,一派祥和景象。二人联名奏请皇上西巡,乾隆帝愉快地表示同意,并将时间大致定在乙亥,即五年之后。学界多讥刺皇帝巡幸为劳民伤财,应属浅薄之见,尹、陈二人则知实乃地方发展的重大机会,尤其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依照惯例,皇帝抵达后会在西安召试,也是王杰等读书士子的福音。

十六年闰五月,尹继善尚在四川,又接奉谕旨,要他再任两江总督,曰:“此一代理,尚属奋勉尽职,可嘉也!今又命卿为两江总督。但此处系向来得名之地,亦即失实之地,应如何奋勉,卿其自筹。余俟面谕。”〔24〕代理,指的是他兼摄四川督篆,此时已交回策楞。大西北渐次安静下来,而两江财赋重地,又常常发生水患,乾隆帝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尹继善最合适。

得名,指尹继善为官施政之誉,所到之处无论在职长短,皆获得好名声;失实,意思是虚饰和夸大,出自个别诋毁者之口,皇上也受到影响。弘历的上述谕旨以表彰为主,也寓有敲打之意,语气中却透着一种亲切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