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将军福康安

三、大将军福康安

大战在即,军机处再一次进入战时状态,昼夜值班,听取上谕,拟写谕旨,签署发往各地的字寄,当然也包括为皇上出主意,提供各种数据,及时了解西藏事态,以及征调各路将士的进止与粮饷保障……凡此种种,都在乾隆帝掌控之下,而军机处就像一个总参谋部。王杰在军机大臣中排在第三位,是一个干活的人。

此年福康安虽只有三十七岁,却已是久经战阵的名帅,以协办大学士任两广总督,接奉谕旨后由广州驰赴京师,承皇上面授机宜,即带领巴图鲁侍卫章京与京营劲兵踏上征程。他与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是老搭档了,自己率部先行,海兰察则留下来等待从黑龙江调拨的索伦马队。进军路线确定走青海一路,陕甘总督勒保奉旨赶至西宁,与青海办事大臣奎舒一起负责征集马匹、粮草,安设沿途台站。对于许多官员来说,战争是博取功名的最好机会。甘肃布政使景安随勒保到西宁经办军需,与当地的蒙古章京一路妥善预备,待福康安率部抵达,即随军抵达西藏。此人为和珅的同族孙辈,也因此进入乾隆帝的视野。和珅给弟弟和琳设计得更周密:由内阁学士改为兵部侍郎,再兼副都统,然后驰驿前往办理西藏事务,并督察沿途台站与粮饷军火的转运,一举而成为川藏军政要员。

比较起来,福康安要纯粹得多,一心想的是如何在隆冬季节带兵入藏,以便来年春天收复失地和克敌制胜。西宁至西藏三千七百余里,道路虽不如由川入藏之险,也要经过无数的雪山冰河,加上高寒空旷,行走甚艰。奎舒将实情告知勒保,“称青海口外俱系草地,时值隆冬,冰雪甚大,炊爨维艰,牧饲缺乏”〔4〕。乾隆帝得知后,要求福康安轻装简从,速抵西藏,尽早奏报当地实情。而福康安果然不负委任,十二月一日从西宁出发,决意走近路直趋藏区。勒保、奎舒以及青海扎萨克郡王索诺木多尔济等为过兵准备得比较充分,在福康安未到之前,已将驼马、账房、口粮、柴薪等项备好,并安设台站,每站都有当地蒙古人坐台协助,或担任向导,提供了极大帮助。而大军在途中仍遇到极大困难:在黄河源头星宿海地域,处处河流结冰,方向莫辨,人马倾侧倒滑,行进维艰;而在翻越巴颜喀拉时,高原反应强烈,将士头晕气短,两腿浮肿。就这样,福康安率部在正月初二行抵青藏交接的多伦巴图尔,鄂辉已派人带着车马在此迎候,又用十八天赶到拉萨,四千六百里风雪兼程,只用了三十九天。海兰察所带侍卫和黑龙江马队,也在此后陆续抵达。

五十七年(1792)二月,福康安率部驰抵后藏。成都将军成德已收复边境要地聂拉木官寨,廓军虽败而拒不退回,不断在周边滋扰,另一路的擦木、济咙、宗喀等地仍被入侵者占据。得知各路清军陆续赶到,廓尔喀国王拉特纳巴都尔觉察到事态危急,遣使送信,大讲入侵的种种理由,请求罢兵,被福康安断然拒绝。其实廓军已做好战争准备,赶着在侵占之地砌卡筑墙,兴造石碉,意图长期据有。闰四月,福康安不待大军全部到齐,即与海兰察分率劲旅直趋绒辖等地。第一个要隘是擦木,两边高山夹峙,前面阻以山梁,仅一线可通,廓军修建了碉寨,据险死守。清军悍然强攻,歼敌二百余人,首战告捷。接下来清军与守敌在马噶尔、辖尔甲等山梁恶战,黑龙江马队施展威力,在海兰察与御前侍卫台斐英阿督率下奋勇冲向敌阵,格杀廓军大小头领及土兵约三百人,生擒数十人。海兰察的马腿受伤,换马再战,率亲卫直趋敌营,极大地激励了士气。扫清障碍后,大军进围济咙官寨,廓军拼死抵抗,血战至夜晚方得攻克,斩敌六百四十七名,擒获一百八十九名,清军大胜。至五月中旬,福康安已率部收回全部失地,廓军仓皇退回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