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督课八闽

一、督课八闽

福建古为闽越地,又有七闽、八闽、九闽等说法,指的是所属州府的行政划分,应也有分隔间阻之意,历来山重水复,道路难行。王杰抵达已是乾隆三十年正月,由于纪昀是突然离任的,留下不少州府未能举行科试,是以无暇休整,迅即投入紧张的巡回科考之中。

科考又称科试,乃各地生员能否参加乡试的资格考试,也是一道严关,要考“四书”文一题、策问一道、五言八韵排律诗一首,还须默写“五经”和《圣谕广训》一段。考在三等以及因故未参加科考者,在乡试前一个月,还可以补考一次,称为“录遗”。每一府学的学额不同,在八十人左右,加上周边县学生员,应有数百之多,而考后就要阅卷和张榜公布,还要编造名册、抽选优等试卷上报礼部查核,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还是较大的。

提督学政属于朝廷钦差,不仅不受各省督抚节制,还有监督他们的职能。乾隆朝基本上从翰林官员中选派,通常职衔较低,赴任后原衔不变——如王杰仍是修撰,地位和待遇则大为上升,并可以自主选择一批幕僚(幕友)。这些幕友的薪俸由学政养廉银中开支,因此有的学政就尽量少聘,阅卷时在当地临时找人帮忙,导致弊端丛生。为避免作弊,清廷规定阅卷必须由学政衙门的幕友承担,并要求即便是小省学政,也不得少于五六个幕友。首任学政的王杰在抵任前就会组建阅卷班底,邀请幕友分别赶往福州,甫一抵任,便可开始巡考。

有一份王杰在乾隆三十年所发折片,未见正折,故上面没有详明日期,推测发于三四月间。该片称二月初一日奏报,已经“考过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永春一州”,应是纪昀在任期间所考;而他抵任后,“又考过汀州、邵武二府,龙岩一州”〔27〕。这三个地方均位于福建西南山区,要赶路,抵达后先开棚考试生员,接着是阅卷,对考列一等者要复试,对二三等试卷也要予以点评提示,约两个月能够考完三个地方,也是拼了全力。

按临各地考场时,也难免会发现各种作弊现象。王杰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及:建宁有冒籍童生一人,“曾充门役,应武童试一人”,皆被斥革和追究;还发生了教官“将生员当堂掌嘴之事”。王杰认为教官是一个好人,而该生员应属不端之辈,但“不先行详革,遽然辱责,殊为可恨”,如果不能认错,将不得不参奏。而瓯宁县兵房书吏捏造批语,骗取武生钱财,王杰下令拿办,该县却拖延“不肯送出”,也使他窝火,“近来外面地方官竟如此荒唐,再不肯拿获,亦只得参奏也”。〔28〕

巡考过程中,王杰注意随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他发现建阳县学“栋宇剥蚀,墙垣漫漶,风雨飘摇,日就倾圮”,大殿居然“背阳就阴”,立即详加询问,并与当地官员士绅商量重修事宜。建阳乃朱熹故里,古称潭城,故其县学又称潭学。朱熹当年在此与知县及好友讲论学问,声名远播,孰知已破敝如此。经王杰提倡,潭学得以重修和扩建,面貌一新,“自大成殿及明伦堂而外,祠阁斋廨庖库之所无不更新,重门修廊、文阶画栋,巍焕改观”。当地学子终于有了一个潜心读书的场所,心存感激,请求王杰撰文以为纪念,遂欣然命笔,曰:

夫为学之道,修身为本,修词为末。昔真西山缮葺学舍,有言曰:“忠信笃敬,学者立德之基;刚毅木讷,学者任重之器;而词章华缛,特藻饰之美耳。人之为学亦何异乎?基址固而后栋梁可施,栋梁安而后丹雘可设也。”旨哉斯言!使为士者徒勤占毕,工文艺以博取利禄,而廉隅不修、坊表不立,则是黝垩丹漆于外而中之朽蠹日深,亦何贵于缮修也哉?今诸生既修庙与学,因而各修其身,读书穷理,笃志力行,卑者日以高,阍者日以明,则趋向既正,规模自广。将见人材蔚起,出应圣天子升秀兴贤之典,而有宋理学之盛再见今日,岂徒巍焕其庙宇、瞻仰其宫墙已耶!〔29〕

文字间很能见出王杰的品格性情:既促成了学校的重修,为当地学生创造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又反复强调重要的不在文庙与学宫,也不在辞藻的华丽,而在于修身养性,认真读书和做事。他自己是这样做的,也希望所属教官和生员能理解,是以谆谆告诫。

科举历来有文、武科之分。清朝以骑射立国,对武科比前朝更重视,武会试的一甲第一名授以一等侍卫。如此优宠,各地生童选择武科者甚多,王杰的长兄与堂兄就是武举人。各地县学都有武童,多数希望能到府学读书,彼此攀比竞争,成为学政管理中的难题。王杰曾就泉州所属武童进府学的名额专门上奏,对积累的矛盾毫不回避,订立章程,尽可能公平解决,得到上上下下的认可。〔30〕

抵任后不久,王杰即将母亲与家眷接至福州居住。他虽然要经常赴各地巡考,毕竟是考毕即回,有很多时光得以与家人团聚。此时的他已有了三个儿子,经济上由于有一笔自我掌控的养廉银,比在京做穷翰林宽松了不少,应是一举脱贫了。王杰为人诚恳低调,所至之处与同僚的关系甚好,与按察使余文仪也成为忘年交。文仪为官清正耿介,精刑名,善书法,两人颇为投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