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优等拔贡

三、优等拔贡

乾隆十五年庚午、十六年辛未,曾连续两年举行乡试,作为关中书院杰出学生的王杰,不知是否通过科考,参加在西安贡院举行的乡试。可以确知的是,他即使入闱也未能考中。因王杰从不追述此类往事,我们无法得悉具体过程,只可推测他的赴试和落榜。落榜,是古代读书人必须承受的一种挫折,除极少数少年得意者,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一旦日后发达,此类打击磨难便成为美谈;而如果始终不得一第,也就只能个人咀嚼苦果了。

十八年癸酉,是常规的乡试年。王杰时年二十九岁,结婚整十年,儿子已有了两个,仍是一介穷儒。这次乡试对学政吴嗣富也是一种政绩检验。当年恰遇十二年一届的选拔优秀贡生,照例要在乡试考生入场之前完成。与乡试会试的单纯考试、密集考试不同,拔贡,是一种以学校与提学推荐为主,再加复试的人才选拔体制,显得更为合理。此一制度沿袭自明朝,原为十二年考选一次,定于逢酉之年举行,雍正帝改为六年一届。至弘历登基,官场上已是僧多粥少,包括学官都人满为患,又改回十二年为期。即便如此,很快也就要到癸酉年了,乾隆帝命大学士九卿议定《拔贡朝考选用例》,提前以谕旨的形式公之于世:

各省选拔贡生,经朕降旨以十二年举行一次,计至癸酉年即届选拔之期。惟是来京朝考,拣选引见,札监读书,或以知县等官试用,或以教职即用,或以教职归班序选,条例屡经更定。朕思选拔,于每学数十百人中,拔取一二人,且不糊名易书,可以验其人才,核其素行,自当精择以充其选。应令该学政于试列前茅之士,举其文行兼优、才品出众者,会同该督抚秉公抡采,以杜滥冒。〔33〕

谕旨明确考选拔贡生主要是为了补充教职,并指出:学校乃教育人才的根本,但现任教职颇有老态龙钟、滥竽恋栈者;虽有六年甄别淘汰之类规定,而上级官员不重视、尽量从宽的做法,不符合国家重教兴学的本意。皇上要求分别年限,对各地教官做一次严格清理,空出来的位置,即以拔贡中择优补充。

弘历五岁入上书房读书,颇有书生情怀,登基后颇为重视学校教育,注意通过不同渠道选拔人才。正是他修订了拔贡制度,一改拔贡生多入国子监读书的模式,直接对考试优秀者任用,带给全国读书人一个福音。该条例规定府学有两个名额,州学、县学各一名,难度不亚于乡试。录取后的任用方向主要是教职,分派到各府县的官学,但还是为像王杰这样的寒素学子,增加了一条新出路。

选拔贡生,诸生皆可自行报名,需经过两场严格考试,科目为经解、词章、制艺、试帖。通常在学政按临时初试,再集中至省城复试。各省学政对此拥有较大的权力,巡考时亲自主持选拔,同时也承担不小的风险。此时尹继善署理陕甘总督,钟音为陕西巡抚,也要参与在省里的拔贡生考试,与学政一起甄别核定。一旦拔贡生进京朝考的成绩太差,就会受到追究和处分,是以主管者不敢不慎重。对于王杰之类优秀生员,他们自会留下深刻印象。而由此一考,尹继善、钟音与王杰也有了师生之谊。王杰为人持重,从不攀附显贵,而对吴嗣富终生感激惦念,执弟子之礼。

拔贡的主要出路是教职,明清教职虽也属于官员系列,但清苦贫匮,晋升无门,历来为人轻视,甚至有宁可重考也不赴任者。乾隆十八年九月,各地考录拔贡生甫一结束,朝廷就出台了《甄别教谕训导条例》,为优秀教官开通上升之门。规定凡执教满六年的教谕与训导,由督抚与学政共同甄别,优秀者保举,送吏部量才使用;对那些年迈力衰者,也报吏部办理退休。过去对教职进入官场主系列有很多限制,比如训导最多只能担任县丞,此次则一并取消。

吴嗣富在陕甘学政任上待了三年,至十八年秋闱结束后回京。提前考选拔贡生,正是为了让他们从容参加乡试。西安贡院不光接纳陕西甘肃两省考生,青海宁夏地方也会有人赶来应试,是以常达万人之多,热闹非凡。乡试监临通常为该省巡抚,正副主考官照例由京师派来,学政例行回避,待揭榜后才出席相关仪式。而古今中外所有考试,都无法保证优秀者必中——深为吴学政器重的王杰落榜了,再一次名落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