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惦念恩师

三、惦念恩师

科举时代,不管是书院还是府学、县学,都会以考取举人、进士的数量作为重要指标。在孙景烈主持关中书院期间,一些得意门生不断有所斩获,而王杰第一次参加会试和殿试就得中状元,应是整个书院的大欣喜。对于恩师孙景烈以及王杰本人,应会有登上大金榜的预期,可要说到三鼎甲甚至第一名,那就是意外之喜了。师生之间必有互动,可在相关信函被发现之前,我们无法知晓弟子如何向老师报告,老师又是如何回复的。

还好有一封王杰在乾隆二十七年春写给老师孙景烈的信,开篇即曰:

受业王杰谨启老夫子大人钧座:

三月间高先生入都,接世兄手函,备悉老夫子以三世叔之惨感伤于怀,并稔今春幸复眠食如常,驰慰无极!尤可喜者,太师母遐龄康健,老夫子晨昏之间承其欢心,至乐存焉……〔42〕

阅后可知,是老师之子遵嘱写信来,讲了父亲的近况,王杰立即给老师写信,感情挚切,牵念甚多。

王杰在文章中很少谈及个人生活,也从不刻意点染其中艰辛。而就在给恩师的信中,他顺便提及自己在京的情形,极为难得,照录如下:

杰母六十余,所幸视履无恙,得以迎养至京。虽三牲之奉不给,然夙夜兢惕,庶几不贻亲忧,于愿足矣。惟是家口众多,有费经营。每念造物丰此绌彼之理,自顾凡庸,亦复畅然于怀也。

据以分析,王杰应是在上年底之前就把母亲与妻儿接至京师,其时必有一番忙乱,此际已安顿下来。新科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每年正俸为六十两银子、禄米六十斛(每斛五斗),再加六十两恩俸,以及公费、饭食补助等,远高于普通庶吉士,然要在京师安顿好家中老小,必也会费尽心力。他要租赁房屋,购置一应用品,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捉襟见肘,不得不节俭度日。

孙景烈关心王杰的学业,托人捎来一些书籍,如《古邰文选》《课解》《武功志》《对山集》,多为其本人编纂手订,令王杰至为感谢。他还问到弟子是否将登科的“试策”刻印(应称“状元卷”了,多数魁元都会刊刻,也是一条扬名获利之道),要求寄一份来。王杰老老实实地报告老师:“试策因浅率无足观,未付刊刻,是以未曾呈阅。”此乃真心话,后来也不见保留和收入文集。

该信末尾,有“对联三副、条幅二张附呈”,当是遵师命而作。该年秋王杰在给二哥的回信中,也应要求附寄了几幅书法作品,可知名气已经很大。书法历来都是可以换钱的,除去亲友索要者不计,应也会给王杰带来一些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