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子放心的考官
四十三年(1778)三月,因礼部会试在即,有旨命大学士于敏中为正考官,吏部右侍郎王杰、内阁学士嵩贵为副考官。
与王杰一样,于敏中也是状元,乾隆二年丁巳恩科一甲第一名;而于敏中与王杰不一样的是,他出生于一个江南诗书簪缨之家,祖父、叔父都是进士,父亲曾任武英殿纂修,也做过知县。在人才济济、文星闪耀的乾隆中期,于敏中深得皇上器重倚信。这个二十三岁的状元明练敏捷,善于结交,二十五年进入军机处,三十八年擢升内阁大学士,三个月后刘统勋病逝,他又成为首席军机大臣。三十九年七月,内廷记事太监高云从泄密事发,拿交御前大臣审讯,招供于敏中曾打听皇上对观亮的看法,也交代自己买地受骗,曾恳求于敏中托人帮着打官司。乾隆帝得知大为恼怒,严厉责问于敏中,于连忙认罪,并说高云从确曾面求转托,自己虽没有答应,但不即行参奏也是大错。乾隆帝还是宽恕了他,特发谕旨:“朕因其数十年以来小心行走,为此姑息,格外加恩免其重罪,朕先认过。于敏中务宜痛自湔洗,以盖前愆。倘此后再有过犯,朕不能复为曲贷也。”〔36〕之后于敏中继续掌领枢机五年,在汉大臣中实属少见。而王杰保持着做人做官的本分,从不与朝中大佬套近乎,二人未见有私人往来。
于敏中曾多次主试,王杰也已积累了不少阅卷经验,另一位副主考嵩贵虽出身蒙古,亦是翰林中人,历来做事谨慎,所以本科考试甚为平静。敏中奏称:礼部在数年前议准同考官评阅朱卷改用紫笔,颜色相近,容易滋生混淆,请仍用蓝笔。御批同意。
本科知贡举的为礼部左侍郎谢墉,工书擅画,有江南才子之誉,也是乾隆帝南巡时发现的人才。谢墉说以往填榜之日,知贡举、监试、提调等官都到聚奎堂,各项书吏杂役也一拥而入,奏请饬令副都统二员会同外帘御史,“将应入内帘人役查验确实,同入内龙门,仍分两翼弹压巡查;内龙门外,即责令所属将备二员巡逻;放榜时,并令将备等护送张挂”。对于严格的科场管控措施,皇上一向支持,朱批“所办好”〔37〕。
如往科一样,皇帝也特发谕旨,对各地参试举子中年龄超过九十、八十、七十者加恩赏给国子监司业、翰林院检讨等职衔,以慰其寒窗苦学之志,但那只是一种不领薪俸的荣衔。该科发生的一件大事,是皇上在四月十日传谕,命将吴省兰、张羲年二人直接列入参加殿试的名单,谕曰:
国子监助教吴省兰、助教衔张羲年,学问尚优,且在四库馆校刊群书,颇为得力,俱着加恩准其与本科中式举人一体殿试。钦此。〔38〕
此时礼部会试已经考过,很快就会发榜,突然来了这么一道谕旨,钦定吴、张二人直接参加殿试,堪称出奇料理,力度之大,几乎前所未有。是谁以何种方式向乾隆帝推荐了此二人?目前尚未见到记载,但理由很清楚,那就是学问优长,在四库馆纂修中出了大力。
吴省兰,江苏南汇人,自幼饱读诗书,与哥哥吴省钦曾任咸安宫学教习,对聪明上进的和珅兄弟颇为欣赏,多有关照。以国子监助教进入四库馆后,吴省兰担任纂修。不知道他是否参加了这一年的礼部会试,总觉得是搭了别人的便车,也觉得其中有和珅的推助。和珅时已崛起于政坛,擢升户部左侍郎、步军统领,兼军机大臣。虽然在军机处排名较后,也不是四库全书馆总裁,但在皇上眼中已是经国之才,这就足够了。和珅早将皇上的性情意趣揣摩得透透的,知道怎样撩拨老爷子的心弦。
至于张羲年,与王杰倒有点儿学术上的渊源:北宋沦亡,金兵南侵之际,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后裔、礼部尚书张永随宋高宗南迁,致仕后落居余姚,羲年为其二十一世孙,乾隆三十年拔贡,曾任潜县训导,以卓异送部引见。三十九年十月,四库馆总裁永瑢领衔上奏,说张羲年学问淹博,曾在浙江承办采访遗书,此次来京例应升任知县,但他“情愿在四库全书处效力行走,少竭驽骀,冀得自效昌辰,实为至愿”〔39〕。四库馆开张不久,出了这种不愿做官愿编书的典型,于敏中、福隆安、王际华等所有时任总裁官都在此折列衔。乾隆帝龙颜大悦,当即赐予国子监助教衔,命任四库馆纂修。羲年非常感奋,不光尽心尽力校勘,还呈献了家藏典籍五种。他参加了四十三年的会试,未被录取,又是一班总裁大人为之鸣不平,乾隆帝本来就对其深有好印象,遂命直接进入殿试。孰料羲年命运不济,临近考期突患急症,无法应试,于传胪当夜病逝,年仅四十二岁。而吴省兰考列二甲第三名,从此进入皇上的视野,也与吴省钦一起跟定了和珅。
会试发榜后,乾隆帝与于敏中交谈,决心扭转近年来制策越写越长,肤词滥调,冗蔓浮华的风气,下旨以清真雅正为宗,不得超过七百字之限。而弘历在为殿试钦定试题中,不出所料地涉及编纂中的《四库全书》,曰:
前言往行,悉载于书。自周有柱下史,汉魏有石渠、东观,以至甲乙丙丁之部,《七略》《七录》之遗,代有藏书。孰轶孰传,孰优孰劣,可约略指数欤?乃者命儒臣辑《四库全书》,搜访校雠,亦云勤矣。而纲罗犹有放失,鲁鱼犹有讹舛,何欤?〔40〕
关于“四库”的两问,前题较虚,后题则实,也是萦绕弘历心头的难题,即怎样避免抄录编纂过程中的错讹,希望参试学子能提出办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