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系舟
这个时期,尹继善再次遇到频繁的职务调动:乾隆十三年九月调两广总督,十月又改任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十一月入军机处并兼正蓝旗满洲都统,再出京署川陕总督,接着实任陕甘总督;十四年正月奉旨参赞金川军务,主要是负责栈道一带的军需转输;十五年十月西藏发生暴乱,受命参赞军务,携带陕甘总督印信赶往成都,负责“军机钱粮及一切事宜”。《西厢记》有一句唱词,“脚跟无线,如蓬转”〔19〕,恰可借以形容尹继善此时境况;而他对自己的历宦人生,有一个更形象也更准确的譬喻——不系舟。
尹继善的确是一位经世之才,戎马倥偬之际,仍不忘抽空到关中书院,与师生讲论学术。袁枚曾描绘其诗癖:“诗成喜人吟听,至顿挫处,手为拍张。或半字未安,必严改乃已。以故清词丽句,虽专门名家自愧不如。”〔20〕实则这种癖好来自学养与才识,也是摆脱宦途跋涉烦累的一剂良方。孙景烈与尹继善有师生之谊,将得意弟子王杰引荐给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景烈忆写当时情形:十三年冬天,金川战事吃紧,大批官军赶赴前线,经过陕西,事务繁杂紧急,时任总督能力不够,尹继善方任内阁协办大学士,奉命入关主持局面。他得悉老师到达西安,前往谒见,匆匆一会,根本来不及聊天,老师即昼夜兼程赶赴军营。金川变乱平定之后,时局渐趋安定,尹继善从川藏返西安约在十四年春,心态放松,便开始分心于办学兴教,培育人才。关中书院为当时四大书院之一,陕甘的最高学府,昔日弟子孙景烈在那里掌教,成为他得空就去的地方,常也忍不住亲执教鞭,为诸生讲解经义。
十五年春的一天,尹继善在书院讲学后,与景烈等闲坐叙话,拿出所藏《不系舟图册》以及自己四年前写的组诗《题不系舟》展示。诗前有短序,说第二次出任两江总督时,见督府西侧池塘边有状如画舫的三间房屋,遂将之修葺一新,匾额题“不系舟”三字,“取南华之义,亦以见宦辙东西,飘蓬无定,如舟之放乎中流,听其所止云尔”。题诗共九首,今录其一:
宦海茫茫岂自由,达观身世复何求?
虽云传舍如匏系,却哂尘寰似芥浮。
葺得数椽摹画舫,移来半榻点虚舟。
公余小憩凭栏望,好寄闲情付水鸥。〔21〕
世上多数读书人,追求的不就是科举做官吗?以不系之舟形容仕宦生涯,也只有尹继善这种久经宦海浮沉者所能体悟,无限感慨俱在其中。
孙景烈赏鉴揣摩,敬意油然而生,挥笔写道:
读公所自为记与诗,先忧后乐之思溢于行间,此人所易窥,而其寓意盖深远矣。谓公之心不系于世俗所好,故能系苍生之望,而有济世之猷,是也,而未尽也;谓公济世之心一视同仁,不系于地,如舟之利涉,攸往咸宜,不系于川,是也,而未尽也;谓公之心惟知有生民社稷,不系于夷险得失,如舟之在水,不系于缆,泛泛然任其漂泊无定,亦似也,而仍未尽也。景烈于金川之役,见公敌忾而往,无怖色;奏捷而归,无喜色。以今日所见,证昔日馆中所闻,而知公所谓不系舟者,不有其舟也。抱作舟之才,弗以才自居;建济川之功,弗以功为累。故勤劳中外二十余年,勋弥著,德弥谦……〔22〕
作者由“不系”说到“系”,层层叠叠,再说到尹继善的无怖无喜、不骄不躁,一个理学名臣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一篇题跋,是弟子对恩师充满敬爱之心的点评,也是一篇美文和范文,由此让一众弟子体悟人生哲理,学习作文之法,亦题中应有之义。
陈宏谋也在现场吗?不敢十分肯定。通过其文集,可知宏谋看到过《不系舟图册》与尹诗,读了孙景烈的跋文,也兴致勃勃地写了一篇题跋,大谈“系”与“不系”之道理:
吾以为公惟有此不系,所以能与斯世斯民重相维系也……人心一有所系,则轻重不得其平,而权衡未必尽当。予追随公最久,见公于下寮贤否、士绅清浊无不洞悉,先后改迁之间成见不留,去取悉当,则于人不系;公与同寅宾佐相商公事,开怀坦衷,设身处地,务得其情,求其当可,不是己而非人,不矜功而炫能,则于事不系;虚己以游,是非审其在己,毁誉听之当世,升沉付之自然,则于富贵功名不系。〔23〕
宏谋的仕宦轨迹多次与尹继善相交,做过其下属,后来则是同僚,情感甚笃,堪为督抚密切配合的典范。这次在陕甘共事,一晃又复两年多,“于兹宦海萍踪,杳难计料,与公同为不系舟中人”,他的引申发抒,又是一重境界。
抛开一切世俗的势利的念头,这样的雅集和唱和,这样的义理和文章,这样豁达、从容且不失积极严正之为人为官的态度,必为王杰等学生反复吟诵,揣摩体味。此时王杰已至关中书院三四年,在众多生员中脱颖而出,景烈自会兴奋地说起,督抚大人当会记下这个沉稳刻苦的年轻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