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福康安赴台
自五十二年正月始,乾隆帝的关注重点、整个军机处的工作重心,都集中于遥远的台湾。
总督常青是在三月携带将军印信登岛的,督办一切军务。这是一员忠诚的军中老将,又有几分平庸,台湾发生变乱,皇上很快意识到其能力不足以管理福建、浙江加上台湾的复杂地域,降旨李侍尧接掌闽浙,命他赴台督战。常青抵台后积极部署,侦知叛军打算侵犯府城,预先于冲要地方派兵埋伏,并亲率官兵乡勇出城迎击,“将弁用命,义民争先奋勇协剿,接仗数次,共枪炮打死贼匪二千余人,生擒正法者五十余名”,叛军狼狈败走。乾隆帝闻讯大喜,谕曰:“常青年逾七旬,尚能如此勇往督战,朕心深为嘉奖。伊系年老之人,宣力海疆,无亲子在旁侍奉,殊堪系念,着将伊子刑部笔帖式喜明赏给三等侍卫,驰驿前往台湾省亲。”〔12〕官军的有力反击,也促使叛军阵营大分化,泉州籍头领庄锡舍带着手下二千余人前来投顺,率部杀敌自效,还召集许多泉州籍乡勇,协同官军作战。漳、泉两地在台客民的旧仇再次引燃,对朝廷是一个好消息,乾隆帝命常青赏给庄锡舍守备一职,予其属下奋勇出力者千总、把总等衔,以示激励。
进入夏季,局势又变得危殆:常青奏报叛军人数众多,台南府城十里之外的村庄已被他们盘踞,六月初八日趁雨直扑清军大营,击退后过几日再次分路来攻,鹿耳门海面上也出现叛军的舰只;驻扎鹿仔港的福建水师提督蓝元枚奏称四面受敌,彰化与淡水交界之处敌情严重,官兵不敷调用,急奏请增兵五千;柴大纪则奏四月十六日有叛军万余来攻诸罗,此后隔几天就来袭扰,虽经亲自带兵出击,可仍不见退走。弘历对柴大纪深有好感,命参赞军务,本想将之实授福建陆路提督,复觉台湾离不了此人,宣称在战事结束后,将令柴大纪以提督管台湾镇总兵事务。至于常青,皇上虽答应其增兵要求,也察觉到他的惊惶,听说清军大营距南部叛首庄大田的据点只有五里,而不敢前往攻剿,更是大为不满。常青奏称叛军营垒周围都是水田、深沟或甘蔗田,道路被有意弄得很窄,皇上在批谕中反问:
道路既经削小,官军人马难行,则贼匪行走自亦不易,乃数月以来贼人四出侵犯,动称万数,是皆由何道而行乎?而官兵辄以道窄沙淤为辞,岂贼能行而官军即不能行,有是理乎?〔13〕
弘历又在考虑换将了。进入名单的有阿桂,但也是年逾七十,不忍心让他远涉重洋;有和珅,一是其腰腿旧疾时常发作,二是自己也离不开他;还有猛将海兰察,又怕常青、李侍尧驾驭不了;最后确定的是协办大学士、陕甘总督福康安,命其火速来热河陛见,面授机宜。而在福康安未到之前,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管理健锐营大臣普尔普、护军统领舒亮已受命带领六十名巴图鲁侍卫章京,分拨先行起程。海兰察为鄂温克族,有勇有谋,屡建奇功,普尔普、舒亮也是久经战阵,看来皇上真的是发狠了。
福康安乃傅恒第三子,孝贤皇后的亲侄子,自幼被接入宫中教养,弘历待之如同亲子。此人性格勇毅果决,十三岁为三等侍卫,十五岁擢二等侍卫,次年升一等侍卫,十七岁任户部右侍郎、镶蓝旗蒙古副都统。金川之役,福康安身先士卒,敢于冒雨夜战,连克敌碉,以战功绘像紫光阁。后历任都统、将军,二十六岁为云贵总督,二十七岁为四川总督兼成都将军,三十岁任兵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甘肃爆发回民变乱,福康安受命为参赞大臣、陕甘总督,协助将军阿桂平叛,晋封嘉勇侯,升任协办大学士。此次领命赴台,福康安一路赶行,途中两次胃病发作,也不改行程,于九月十六日赶到厦门。正值台风季节,渡海极不顺利,多次登船被阻回,而他确有大将风范,勇武周详,即使是在厦门和大担岛候风期间,也是积极在当地招揽人才,购置适于岛上作战的军器,如火弹及厚背利刃砍刀,以利攻击叛军营盘之用。
进入秋季,叛军对诸罗的攻势更猛。常青派出总兵魏大斌、蔡攀龙带兵接应,而一路上被围追堵截,士卒大量失散,也未能改变被动局面。乾隆帝觉得难以固守,降旨令柴大纪斟酌,如实在支撑不住,不妨率领官兵以及乡勇撤出。柴大纪回奏称县城的防守久经布置,比较周密,且县城内外居民甚多,不忍将数万生灵丢弃不管,决意坚守待援。皇上览奏极为感动,当即封他为一等义勇伯,并命浙江巡抚琅玕赏给其家属白银一万两。为了表彰诸罗乡勇对官军的支持,传谕将诸罗县改为嘉义县。
十一月初一日,福康安、海兰察等率领一百多名巴图鲁侍卫,以及三千名福建绿营兵,乘坐兵船百余艘抵达鹿仔港。这也说明清军水师的舰船甚小,只可容纳三五十人,一遇风浪就无法开行,几次增援都因海风太大迟滞,甚至发生船毁人亡的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