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的伏脉

一、马戛尔尼的伏脉

五十八年(1793)六月下旬,英国特使马戛尔尼乘坐装备六十门炮的“狮子号”抵达大沽口外,天津道乔人杰、副将王文雄奉命接待,赠以牛羊鸡鸭等物以示欢迎,著名的“马戛尔尼访华”就此正式开场。书写乾嘉历史,这是一个必须讲述的事件。学界对此事研究甚多,有专著也有论文,马戛尔尼本人及随员的记录也有译介,兹不赘述,仅对事前事后的一些“伏脉”略做解析——

伏脉之一,应是英国对打开清朝的贸易壁垒,更多进入这一庞大市场的强烈愿望。五年前,英国就曾派遣一个使团赴华,因路程实在遥远艰辛,特使凯斯卡特于中途病故,不得不取消。原东印度公司监督委员会主席邓达斯出任外相后,即行邀请马戛尔尼率领使团前往中国。此公曾任驻俄公使、加勒比总督等,擅长外交,所挑选的使团成员除外交官和军人外,还有天文学家、医生、画家、技师、乐师;而礼品多达六百箱,包括先进的天文地理仪器、枪械火炮、新式军舰模型,意图很明显,要以英国的发达水平和强大国力诱惑和震慑清廷,迫使其就范。马戛尔尼认真研究了将要访问的国家,知道那是一个封闭的东方古老大国,知道清廷对外部世界很不了解,也以为已找到撬开国门的路径,煞费苦心地做了准备,并要主持东印度公司的培林爵士传递了出访信息,信心满满。

伏脉之二,与培林信函的译文相关,误导了乾隆帝。据《掌故丛编》由英文原函翻译,略为:

闻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着人进京叩祝万寿,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我国王称恳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本国的人来广与天朝的人贸易,均各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饷货丰盈。今本国王命本国官员公举辅国大臣吗嘎尔呢,差往天津。倘邀天朝大皇帝赏见此人,我国王即十分欢喜,包管英吉利国人与天朝国人永远相好。此人即日扬帆前往天津,带有进贡贵重物件,内有大件品物,路上难行,由水路到京,不致损坏,并冀早日到京。另有差船护送同行,总求大人先代我国王奏明天朝大皇帝,施恩准此船到天津或就近地方湾泊。我惟有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寿绵长。

英吉利国,一千七百九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30〕

依照清廷的规定,这封信函送交署两广总督的广东巡抚郭世勋转呈。

有人认为是郭世勋组织人翻译的,怕也未必,以洋商蔡世文等找人译出的可能性较大。郭世勋出身汉军正红旗,由吏部笔帖士渐升至地方大员,有“办事结实”之誉,不太像是一个玩花活的人。他奏报此事,既有译文,也附有拉丁文原件,绝非有意欺隐。其实此类翻译已成为套路,尽量表达洋大人原意,再友情添加一些恭顺之词,以符合天朝体制,否则怕是在广州就给拦截了。果然,乾隆帝阅读后很开心,即行传谕经过地方各督抚,一路大开绿灯。

伏脉之三,即礼仪之争。马戛尔尼的名分是大使还是贡使?其所敬呈的是国礼还是贡品?觐见乾隆帝时是双膝下跪还是只跪一条腿?中外都存在分歧。由于先有了郭世勋转呈的那封信,清朝君臣理所当然地将马戛尔尼视为贡使,将其乘坐的船只车辆插上“贡使”的旗子,英国人并非不知,却为能顺利见到大清皇帝隐忍未发;钦派接引的长芦盐政征瑞和直隶总督梁肯堂,很理解皇上的心思,接待工作郑重精细,致力于说服英使遵从天朝礼仪,觐见时三跪九叩。乾隆帝早就耳闻西洋国俗只是免冠鞠躬,无叩首之礼,事先特地传谕梁肯堂等,曰:

若该贡使等于进谒时,行叩见之礼,该督等固不必辞却;倘伊等不行此礼,亦只可顺其国俗,不必加之勉强。〔31〕

根据这道上谕,可知弘历一开始并未对叩首做硬性规定,表示应尊重英国的习俗,不必勉强。而梁肯堂、征瑞等仍在努力说服英使,传递的信息则有些混乱:先称宣旨时使臣“免冠竦立”,又说筵宴时使臣等免冠叩首,还提到使臣以不知天朝礼节为愧,正在征瑞教导下抓紧练习。不知是谁奏称洋人不愿下跪是因为以布条绑腿,跪拜时起立较难,皇上特地嘱咐叩见时可暂时解开,行礼后再扎起来。最后经过协调,马戛尔尼在觐见时仍是单膝跪地,乾隆帝虽不开心,也没有发作。而在二十余年后阿美士德率团来访,已经到了圆明园,却因不肯跪拜等发生冲突,被嘉庆帝一怒之下驱逐回国。

伏脉之四,即马戛尔尼此行的真正目的,是英国对华的一揽子要求。八月二十九日,回到京城的乾隆帝对英国国王颁发敕谕,表彰其遣使远涉重洋的贺寿之诚,驳回其派使节驻京的请求,也说到此次呈献的各种物品已收下,但天朝无所不有,不贵奇巧,本无须英国置办物件。马戛尔尼接领敕书后,发现大事还未办,清廷已经要打发使团回转了,遂向和珅提交了一份有关对华贸易的问题清单,略为:

一允许英国商船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营业;

二允许英商像俄国人那样在京设立一个货栈;

三请于舟山划出一小岛归英商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停泊和存放货物;

四请在广州附近同样办理,听英商自由往来;

五予以自澳门运往广州的英国商货免税,或从宽减税;

六请提供标准的税率文本,不再另外征收。〔32〕

三天后,马戛尔尼与他的属下被安排离京,“和珅等大学士至城门送行”。不能确定王杰是否参与了这项重大的“外事活动”,相关记载未见提及他的名字,大约是没去。和珅对马戛尔尼等礼数周到,却是只字不提英使的“六条”,实则已命专差将皇上的敕书送往英舰。对英方借贸易实施的侵占掠夺之心,乾隆帝从不缺少应有的警惕,使团的所有请求皆被驳回。〔33〕

在接受和观摩英方礼物时,不管是乾隆帝,还是相关大臣都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可有可无之态,令英使很是纳闷和郁结,但这其实乃表象,君臣对英国内心颇为忌惮。英国使团离京后,弘历即发布训谕,命沿海岛屿预为防备,并严防内地汉奸与之勾结。皇上还下令在使团经停之处军队列营,铠仗鲜明,军伍严整,以让对方知道厉害。这些都被马戛尔尼使团看在眼里,也早就看清了大清帝国的破敝与沦落,如果说鸦片战争的远脉此时已然伏下,应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