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若濡有愠
正史野史中都记载了一些王杰与和珅斗争的逸闻趣事,多数属实,少数应是编造,却非两人交往之全部。他们同在枢阁十余载,同为天子近臣,常要联名上奏,一起接受皇上召见咨询,也一起办理军国大事,自然不会总是在打嘴仗斗心眼儿。朱珪记述得较委婉:“(王杰)在军机相位,和而不同,耿直清介,正色直言,可谓有守矣。”〔13〕说的就是他如何处理与和珅的关系。而在桐城派大家姚鼐笔下,更觉具体和真切:
公(王杰)为人廉静质直,诚于奉职。其居位与和珅同列,公以大体接之,不为壮頄悻悻之事。遇所当执,终不与和珅附。公素行无疵瑕,纯皇帝知公深,和珅虽厌公,亦不能去也。〔14〕
说王杰性格坦诚平正,做事认真勤恳,一向顾大局、识大体,并不将对和珅的不满带到脸上;但遇到应该坚持的,也绝不随声附和。因为他的德行无缺,赢得皇上数十年的了解与信任,和珅也是无可奈何。
壮頄,出自《易·夬卦》“九三”爻辞:
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周易译注》的解为:强盛在脸部颧骨上,怒形于色,必有凶险。君子应当刚毅地独自前行,与小人周旋以待时决除,尽管遇到下雨被打湿了身体,甚至受人嫌疑,招人愠怒,但终究能制裁小人而不遭咎害。〔15〕
读《易》是王杰的终生功课,所著《惺园易说》对此的解析颇有所不同:
三居众阳之中,独与上应,是为独行遇雨之象。若濡有愠,言独己若为所濡,在己亦不能无愠。究之,事过而心迹自明,所谓其要无咎也。〔16〕
“若濡有愠”四字,通常是断开的,王杰则将之合为一句,释为如果自己被雨水沾湿,心中必会为之不快;引申义应是:假如自己被泼污水,理应予以回击,以彰显真相。夬卦象征决断,为“五阳共决一阴”之象,与和珅在枢阁时的情形相合。王杰和而不同,遇事则敢于亮明自己的态度,正出自对于古代哲理的体悟,以及对儒家之道的持守。
凌扬藻《蠡勺编》以“若濡有愠”为题,引录王杰释文,而后写道:“盖公拜东阁大学士,与和珅同列,公以大体接之,不为壮頄悻悻之事,而遇所当执,终不与附。致政时睿皇帝制诗送之,有‘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之句,亦足以见公生平矣!”〔17〕对王杰的高尚品格,表达了由衷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