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兵与换将
弘历是一个自视极高、擅于自我标榜的皇帝,晚年号称“十全武功”,也将这次的台湾平叛列入其中。而其主导的任何一次战争,都不外乎在京遥制、频频换将的模式,包括剿平林爽文之役。《孙子兵法·九变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意谓将领远征在外,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作战方针,不必事先请示并完全遵从君王的指令。乾隆帝大约是中了“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毒,不管战场在天南海北,不管离京师多么遥远,皆是亲自掌控,时时督战,动不动就临阵换将……
其时台湾全岛仅设一总兵官,“统辖镇标中营,兼辖台湾北路、台湾水师二协,台湾城守及台湾南路等营”,总兵力一万余名,分散于府城、四个县城与港口要塞等处。一旦出现大的变乱,就会显出兵力不足。闽浙总督常青接到台湾道与总兵联名告急,知事态紧急,即派水陆提督各带劲兵两三千赴援。岂知海上风浪太大,加上舰船老旧,几次出海都不成功,待二十多天后分别赶到,整个台湾岛已乱成一锅粥。福建巡抚徐嗣曾闻讯,又紧急调派闽安协副将徐鼎士率领一千五百兵丁赴台,并通报广东、浙江两省各于附近水师营内挑选二三千名战兵,以备征发。
移居台湾的闽南人数量甚多,再分为漳州人、泉州人、兴化人,跟随林爽文起事的多属福建漳州籍,而其他二地以及广东潮汕移民较少参与,后来则组织乡勇,支援官军,成为抗击暴乱的重要力量。彰化失陷,鹿仔港守备陈邦光带领属下弁兵,在乡勇支持下攻复彰化县城,擒获叛军副元帅高文麟等人。南部叛军于十二月三十日攻打府城时,也有大批乡勇协同官军作战,在总兵柴大纪督率下分路剿杀,保障城池不失。这里应补充说明:清朝统治台湾后,因经常发生动乱,担心乱民抢夺城市固守,规定不得以砖石修砌城墙,只是以竹木编成篱笆墙,很容易被攻破或焚毁。此时又提出这一问题,得旨于平定叛乱后统筹兴筑。二提督抵台后分别据守府城和鹿仔港,也因城池不坚忧心忡忡,千方百计予以加固,全不顾剿匪之事。乾隆帝急怒攻心,以六百里加急督催二人“亲率将弁,实力会剿,迅速办竣”;见无成效,命李侍尧接任闽浙总督,原总督常青携带将军印信赴台督战。福建陆路提督任承恩感觉到压力,派兵分路至马鸣山一带阻击,谁知半道遭遇叛军,慌忙施放枪炮,敌人趁天黑撤走,官军反而折损一名千总。水师提督黄仕简也转奏:总兵柴大纪正月二十一日在部竹生擒伪将军廖东一名,二十二日于田洋拿获伪军师侯辰一名,击毙甚多;总兵郝壮猷二十一日派员在西园庄三路夹攻,击毙叛军三百余名,焚毁房屋数百间。皇上要的是一举敉平叛乱,对他们不能亲自带兵进剿,胡乱拼凑一些战绩的做法很不满意,斥曰:“朕于军务从来赏罚严明,其奋勇出力者必优加甄录,而畏葸退缩者亦必重治示惩。黄仕简、任承恩等宁未闻知?岂可自蹈重愆,以致百身莫赎乎?”〔10〕语气中已见杀意。
四天后,乾隆帝接到黄仕简、任承恩发来的六百里急报,以为有了重大战绩,拆阅竟系复奏谕旨,也都表示要“镇定持重”,令皇上大为光火。乾隆帝将希望寄托在常青身上,要求他到台湾后全面掌管军务,“亲督官兵,调度指挥”,“于临阵打仗时,相度事机”,如果必须增添兵力,即咨李侍尧再拨二三千名,飞速赶往台湾。谕旨还命常青抵台之后,即将黄仕简、任承恩摘去花翎,如查明二人确实有逗留观望的情况,据实参奏,同时传旨将之解任,由柴大纪暂署水师提督,郝壮猷暂署陆路提督。“暂署”即临时代理,常出现于战时,既及时弥补空缺,也为能否称职、是否正式任命留有余地。柴大纪已率兵收复诸罗,而乾隆帝对他的使用仍不无疑虑,传谕:“其陆路提督员缺,前因柴大纪保守郡城尚为出力,本欲将伊擢用。但柴大纪于林爽文等滋事之先,不能豫为防范,以致逆匪蔓延,本即有罪。且台湾原设兵额一万余名,该镇督率守城之兵不过一千余名,此外兵丁现作何用,并未据柴大纪奏及,实有应得之咎。即将来事竣时,若查明果能如前奋勇自效,亦仅可以将功抵罪,不当复邀优擢。所有福建陆路提督员缺,即着蓝元枚调补。”〔11〕孰知常青还未至台,被看好的海坛镇总兵郝壮猷又出了问题。
三月初四日,参将瑚图里禀报在山猪毛被叛军拦截,郝壮猷随即派兵前往接应,行至硫黄溪突然遭到围截,官兵四处溃散,叛军乘势攻打军营,并猛攻凤山县城东门。郝壮猷急收拢兵力,将城外官兵移入城内防御,而叛军越聚越多,于初八日攻破南门,郝壮猷与残部逃至府城。乾隆帝闻讯大怒,即命常青在台南府城传集众将弁,宣布曾有旨擢升郝壮猷为提督,现在弃城逃回,不能不按军法从事,将之在军前正法。海坛镇位于距台甚近的海坛岛上,士卒骁勇,赴台后曾收复凤山县城,至此得而复失,所部两千余人溃散,随郝壮猷逃至府城者甚少,加上后来回营者也只有七百余名,其余约三分之二不知下落。总兵郝壮猷被诛杀,逃兵更不敢返回,成为一个重大隐患。乾隆帝也多次问及此事,命常青在事定后严查为首之人,从重办理。他表示按照兵法,溃兵“俱应概予骈诛”(即一律处死),但念人数众多,主要责任在于领兵将弁,只需查明为首者数人正法,其余免死。但若是参加了叛军,甚至随同抗拒官兵,则决不轻饶。
收复诸罗后,在二月、三月、四月都遭到叛军的多次攻袭,柴大纪督率所部官兵与乡勇一起出城迎击,“接仗数次,共枪炮打死贼匪数千名,生擒正法者五十余名,割献首级、夺获器械甚多”。林爽文部下张慎徽假装成支持官军的乡勇,将与林爽文不和的先锋吴聪捆绑,带领三十八名骁勇同伙,恳求在军前效力,希图作为内应。柴大纪见其形迹可疑,密令尽行擒获,审出实情,随即尽行正法。乾隆帝闻报大为赞扬,命柴大纪署任福建陆路提督。
常青抵达台南府城,发现局势严峻,急请福建、广东、浙江火速增援,奏请皇上派遣有作战经验的宫中侍卫和章京,也希望能将任承恩留下来暂时带兵。乾隆帝选派乌什哈达等八名“曾经行阵之侍卫章京”,立即起程,昼夜星驰赶赴台湾;命福州将军恒瑞挑选一千名满洲八旗兵,亲身统领,前往台湾会剿;命福建再拨绿营兵二千名增援,抵达后由蓝元枚指挥;又命广东等省再调兵丁四千名,至厦门集结,由李侍尧统一安排渡海赴战;至于任承恩,则不许留台,重申必须解京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