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 再续寒窗

矢志不渝 再续寒窗

干祖望说:“一名优秀的医生,要既是临床家,又是理论家。我个人的一些成功经验,40%是临床经验,60%是读书创作。”确实如此。干祖望在踏入医门之初,就在业余时间写小品文,被松江《茸报》聘为长期特约撰稿人;后又在《新中医药》杂志连载耳鼻咽喉科方面的医学论文,探讨“升”“降”“灵”“膏药”“水膏药油纸”等外科用药的秘方,解释“走黄”“乳蛾”等病名,并对《疮疡经验全书》《银海精微》《尤氏喉科》等书进行大量的考证等。他还在1947年第21、22期《中医药周刊》上发表《如何挽救中医外用药之没落》,在1954年2月的《中医杂志》上发表《中药化学制剂升药介绍》,在同年11月的《中医杂志》上发表《祖国宝贵遗产之一的膏药简介》,在1956年8月的《江苏中医》上发表《介绍白降丹》等文章,晚年更是长期撰写医话杂文在《江苏中医》《辽宁中医杂志》连载。

20世纪50年代,时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叶橘泉看到干祖望的许多文章及医案,觉得他观点精辟,中医信念坚定,且很多见解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而叶橘泉的代表作《整理中国医药须设医院实验说》《近世内科用药处方集》《临证实用药物学》等,干祖望也早已拜读。他们观点一致,心照神交。1954年的春天,两人开始书信交往。叶橘泉发现干祖望是中医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向江苏省卫生厅建议,将其调入江苏省中医研究所工作。

1955年,江苏省医务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叶橘泉写信给松江并附上请柬,邀请干祖望作为特邀代表来宁参加这个盛会。干祖望与叶橘泉初次见了面。在短短几天的会议期间,叶橘泉几次约见干祖望。二人互相切磋,展望江苏中医事业的发展,相见恨晚。

1956年,干祖望调入江苏省中医研究所,从此与叶橘泉同寓金陵,谈文论史,讲药言医。二人君子相交淡如水,数十年间,互相从未请过一次吃饭,少有的几次餐桌碰杯,都是他人的宴请。1989年7月10日,叶橘泉大师仙逝,干祖望面对恩师、同道与朋友的遗容体会到了钟子期谢世后俞伯牙毁琴的滋味。他悲痛欲绝,挥毫写下挽联:“神交而识荆而共事有四又八年,世上深情时恨短;道德也文章也寿考享九秩三岁,人间亮节孰谓多!”

由于种种原因,省城设立中医耳鼻咽喉科的条件并不成熟。干祖望先是被省中医研究所留下,研究整理中医医史文献,几年以后,又调到江苏省中医院外科,同时担任南京中医学院的中医喉科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