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霉菌病

外耳道霉菌病

外耳道霉菌病是由霉菌引起的外耳道皮肤及鼓膜的感染。以其主要特征是耳中奇痒,故中医称为耳痒。古代无显微镜时,不知道有霉菌,但确有不少病例记载,还是比较详细的。

《石室秘录·耳痒》中陈士铎谓:“耳中作痒,以木刺之,尚不足以安其痒。必以铁刀刺其底,铮铮有声,始觉快然。否则痒剧欲死。”另有两症,也似乎相当于本病,一为《疡医准绳》的耳疳,一为《冯氏锦囊秘录》的冱耳。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痒,故中医一向即以耳痒名之,但时有酸痛感。若外耳道深处和鼓膜感染霉菌,则可产生耳鸣及听力障碍。耳内常有薄层水样有霉酸味的分泌物。

检查可见外耳道壁及鼓膜上附有灰黄色或褐色、污秽膜样皮痂,也有白色或奶油样沉淀物,甚至如撕碎的白色吸墨水纸浸泡在水中一样,所以外耳道潮湿不干。去除污物后,可见皮肤剥脱充血,表面甚至出现溃疡或湿疹性皮炎。

严重者可使鼓膜穿孔,鼓室内可有肉芽组织或息肉形成,甚至有导致面瘫者。

剥落的表皮,用放大镜可以看到树枝样的菌丝及芽孢。

除症状和局检外,霉菌检查是主要依据。脉诊、舌诊,无参考价值。

【病因病机】

《证治汇补·耳病》:“寻常耳痒,有风有火,易于调治。甚有耳痒不歇,挑剔出血,不能住手,此肾脏风毒上攻于耳。”根据语气及临床对照,所谓“寻常耳痒”指的即属本病。后者的“肾脏风毒”,则似乎为局限性的皮肤瘙痒症。

肝经湿热:本症以实为主,为肝胆湿热上凌所致。

脾经湿浊:脾经积湿上蒸,故外耳道常处潮湿之中。

【辨证论治】

辨证并不困难,凡奇痒而不太潮润者,必然是肝胆经湿热。凡潮润渗液,污垢物多而有气味,痒不甚者,以脾经湿浊居多。

·内治·

肝胆经湿热,应取清肝泻火法,常用代表方有龙胆泻肝汤或栀子清肝汤之类。唯可把黄芩除去换上黄柏。当归尾可用可不用,而且不宜酒炒。常用药:龙胆草、山栀子、黄柏、黄芩、生地黄、赤芍、当归、泽泻、木通等。

脾经湿浊者,应醒脾燥湿,常用代表方有胃苓散除肉桂或二妙丸之类。常用药:苍术、黄柏、茯苓、泽泻、薏苡仁、白术、六一散、竹叶等。

·外用·

黄柏水滴耳,每天3~4次,每次1~3滴。或用大蒜去尽皮,加少量乙醇,打烂取汁,再用10倍蒸馏水稀释,如恐放置时间太长,加尼泊金以防腐。日滴1~3次,疗效远远超过黄柏液。或喷绿袍散,每天2~3次。喷药前,必须予以彻底清洁耳道。

【预防与护理】

1.医用镊子、耳内镜等必须严格消毒。

2.患病之后,要注意保持耳内干燥洁净。

3.小孩注意口涎、眼泪的侵入。

4.洗澡、理发、浴身,注意防止污水入内。

5.患病之后禁止游泳。

6.忌一切海味鲜发物、榨菜、芥菜、雪里蕻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