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辨脓
《灵枢·痈疽》谓:“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系气、血、津液、肌肉受到不同致病因素损害后的终产物,因此,它的量、质、色、气味,无一不是各种疾病的中介症和机体强弱的忠实反映。所以古人形容它能“量体质之盛衰、病情之夷险”。
(一)量
脓为气、血、津液、肌肉所化,固然它的产生,对机体来说是有害的,但是在排泄毒邪这一点来看,也有其有益的一面。不过如其漫无止境地腐化蒸酿,则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对同样的脓多或脓少,在不同条件及情况下,即有其不同的认识。
1.肥人脓宜多,少则尚未腐化;瘦人脓宜少,多则败坏过甚。
2.人体不同部位的肌肉,有丰腴、削薄的不同。如大腿、臀部、女子乳部等丰腴之处,脓多不为怪;手指、足趾等处肌肉薄弱,脓虽少也属必然。
3.疮疡本身的关系。如疽、痈、痰等,脓量向来为多;面部疔、小疖等,脓量就不可能多了。
(二)质
一般以稠厚、不透明、牛奶般的脓液为最正常。
凡稀薄的,一般认为是虚弱。但其中还可区分为良性与不良性两种。
1.良性的薄脓 凡肉疮、筋疮,脓蒸于内,日久不溃,则稠厚的脓液,也能转化稀薄。一旦切开或自溃,如水直流,色泽不晦,气息不臭。同时结合全身症状,并无衰弱等不良情况者。
2.不良性的薄脓 不良性的薄脓计有两种:一为阴疽,一为痨瘵。
阴疽:凡肉疮、筋疮或骨疮,乍溃之后,脓出清稀如水,或浊腻晦黯,黑如豆沙汁,或如污泥浆,则必气血久衰,正气不充而无力化脓。再参考面色神气,如形容枯槁,囚首垢面,色脱肉销,脉细而弱,则预后不佳。
痨瘵:多见于筋疮、骨疮,肉疮中也偶遇到。一经破溃,脓质清稀,脓色如清水、豆腐浆或米泔水,其中夹有白色的腐败物,如破絮块块或如腐渣成团,气臭腥秽者,溃后愈合困难。
(三)色
正常的脓液,初溃时宜淡黄或淡绿色,不透明,此为正气充沛。凡色青绿,稀薄不稠的,为毒留日久。凡脓中夹有瘀块的(下肢为多),其色黯红或紫黑,为毒伤经络。凡夹有鲜血的,为腐烂、手术、震动、情绪刺激等伤及血络。
不正常的脓液颜色,凡脓血不分,色泽不清,如豆沙汁、泥浆者,为正气虚而邪毒盛;凡清如冷水、泔水,有腥气者,为正气大虚。
(四)气味
参阅下文“十、辨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