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凉燥润,皆治咽喉

七、温凉燥润,皆治咽喉

慢性咽炎是一种“不起眼”的“小”病,同时又是发病率很高、对人民大众的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慢性咽炎的病程长,许多中西药物的疗效都不理想。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常常容易罹患感冒及其他疾病。干祖望选择了这一疾病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他摸索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

1.轻清轻养 慢性咽炎最常见的证候是肺胃阴虚、兼感风热。此时,养阴药若滋腻,则容易敛邪,清热药如苦寒,则可能伤阴,治疗比较棘手。针对这些情况,干祖望采用了“轻清轻养”法。轻清,选用桑叶、桑白皮及“五味消毒饮”的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等;轻养,则用沙参、麦冬、石斛、芦根等滋养肺胃之阴又有清热作用的药物。临证见到咽痛较甚,可加连翘、竹叶、薄荷;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当归;痰多者,加天竺黄、川贝母。

2.滋补肾阴 治疗咽喉疾病,干祖望有句名言:“急治风热痰,慢补肺肾衰。”意思是治疗急性者,主要用疏风、清热、化痰之法;对于慢性病,则重在补益肺肾。

慢性咽炎出现肺肾阴虚的证候较多。患者得病已久,咽喉干燥,黏膜充血暗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此证,干祖望大多采用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常用药如生地黄(或熟地黄)、山药、山萸肉、牡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等。咽干较甚者加天花粉、乌梅;黏膜萎缩者,加龟甲、鳖甲;少寐、多梦者,加酸枣仁、柏子仁。

3.健脾益气 如前所述,干祖望“私淑东垣”临床常用健脾益气法,治疗慢性咽炎自无例外。

咽喉疾病的最常见症状是咽喉干燥疼痛。咽喉的多种炎症,往往火热证候较多,所以一般而言,治疗咽喉疾病宜用清凉药物,忌用温燥药物。自古就有“二术(苍术、白术)不入喉科”之说。干祖望认为,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对于一些脾虚气弱、运化失司、津液不能上承而致咽喉干燥者,用苍术、白术等略带温燥之性的药物,恰恰能起到燥湿健脾的作用,俾脾气运化功能健旺,津液能上输而濡养咽喉,则咽喉干燥能除。这也可以说是“以燥治燥”。《本草求真》说白术“能缓脾生津”,也就是这个意思。干祖望用健脾益气法治疗慢性咽炎,常用参苓白术散,常用药如太子参、白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陈皮、桔梗、甘草。

毕竟,这是用温燥的药物来治疗咽喉干燥的病证,所以辨证是十分重要的。要抓住病程较长,黏膜不充血,颜色偏淡这些特点。如果不属于脾气虚弱,用了补气药,会因为“气有余便是火”,使慢性咽炎加重。临床常见一些患者,气虚的同时兼有阴虚证候,咽部黏膜轻度充血,分泌物质稀而量不多,舌苔薄而舌体胖。对这类患者,干祖望常采取气阴双补法。益气,选用太子参、白扁豆、山药等补而不燥之品;养阴,则选用沙参、麦冬、石斛、芦根等滋而不腻之药。

慢性咽炎的临床表现证候多种多样,气虚、阴虚、风邪、痰热等互相兼夹,在治疗时也必须分辨主次,灵活处方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