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立论

一、传统立论

【耳】

《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色赤,入通于心,开窍于耳。”也作“寄窍于耳”。

——以上心

《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耳无所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甚则耳鸣脑转。”

——以上肝

《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灵枢·口问篇》:“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以上脾胃

《温热经纬·疫证条辨·二十四》:“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专主乎听。”

——以上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窍为耳。”

《灵枢·五问五使篇》:“耳者,肾之官也。”

——以上肾

手太阳小肠经,由目锐眦入耳中。

——以上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均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

——以上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从颊车上耳前。

——以上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从巅至耳上角。

——以上足太阳膀胱经

【鼻】

《灵枢·口问篇》:“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

——以上心

《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

——以上胆

《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

——以上脾

《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色白,入通于肺,开窍于鼻。”

《灵枢·脉度篇》:“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以上肺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

——以上肾

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颊抵鼻旁内眦。

——以上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外侧,上至鼻根部,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

——以上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者左右交叉于人中,分布在鼻孔两侧。

——以上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

——以上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沿额正中,下行到鼻柱至鼻尖端。

——以上督脉

任脉、阳蹻、循经鼻旁。

——以上任脉、阳蹻

【咽喉】

《素问·五常政大论》:“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心脉……涩甚为喑。”

——以上心

《灵枢·经脉篇》:“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

《建国40年中医药科技成就》:“干祖望氏提出……声带属肝……音调属足厥阴,凭高低以衡肝之刚怯。”

——以上肝

《素问·阴阳类论》:“咽喉干燥,病在土脾。”

《建国40年中医药科技成就》:“干祖望氏提出……室带属脾……音域属足太阴,析宽窄以蠡脾之盈亏。”

——以上脾

《素问·太阴阳明》:“喉主天气。”张志聪(1610—1695年)注:“喉乃太阴呼吸之门,主气而属天。”

《太平圣惠方·咽喉论》:“主肺气之通流,故为肺之系。”

——以上肺

《素问·缪刺》:“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纳食。”

《灵枢·经脉篇》:“肾足少阴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咽肿上气,嗌干及痛。”

——以上肾

《素问·太阴阳明》:“咽主地气。”张志聪注:“咽乃阳明水谷之道路,属胃而主地气。”

《太平圣惠方·咽喉论》:“主通利水谷,胃气之道路,故为胃之系。”

——以上胃

手少阴心经,挟食道上循咽喉。

——以上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其支从缺盆循颈,经咽喉上颊。

——以上手太阳小肠经

足厥阴肝经,循经喉咙。

——以上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从颊车,下走颈,经咽喉至缺盆。

——以上足少阳胆经

足太阴脾经,上行挟食道二旁,循经咽喉,连于舌根。

——以上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从上齿中……沿咽喉。

——以上足阳明胃经

手太阴肺经,入肺脏,循经喉中。

——以上手太阴肺经

足少阴肾经,从肺上喉咙。

——以上足少阴肾经

任脉,经咽喉。

——以上任脉

冲脉,会于咽喉。

——以上冲脉

【口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

《灵枢·五阅五使篇》:“舌者,心之官也。”

——以上心

《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

——以上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主口。”

《灵枢·五阅五使篇》:“口唇者,脾之官也。”

《灵枢·经别篇》:“足太阴之正……贯舌中。”

——以上脾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气实,发长齿更……肾气衰,发堕齿槁。”

《仁斋直指方》:“齿者骨之所络,髓之所养。”

——以上肾

足厥阴肝经,循经喉咙,络于口唇。

——以上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进入上齿龈。从上齿中,出挟环口。

——以上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挟口入下齿中。

——以上手阳明大肠经

足少阴肾经,挟于舌本两侧。

——以上足少阴肾经

督脉,至上唇。

——以上督脉

任脉、冲脉,环绕口舌。

——以上任脉、冲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