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状元 治学茧斋
干祖望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藏书和读书。他手头只要有点钱就用来买书。他曾写过一副对联:“人瘦因工作,家贫为买书。”这是对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干祖望的书房名为“茧斋”。这是他私人营筑的工作室及藏书室。他生平许多文章、出版物都产生于此,取意有三:其一,书房较小如蚕茧壳,四周书柜堆满各种书籍,仅能容写字台置于中央,言其属于自己的天地;其二,喻书房为蚕茧,人在其中不断充实自我,吐丝作茧;其三,希望自己像茧一样,春蚕到死丝方尽。干祖望曾写道:“一个与书打交道的人,在他数十年中亲手积累起来的‘左图右史’中徘徊、凝坐,即使不阅不谈,也能欢从心出。书没有给我富与贵,但给了我比富贵还富贵的享受。”他自题《茧斋》云:“我事涂鸦你吐丝,两般姿态一般痴,年年自缚琅缳里,乐仅庐陵太守知。”自撰联“读书、买书、藏书、教书、著书,一世与书为伍;顶子、票子、金子、房子、车子,三生盼子无缘”悬挂于家中书房。已故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手书所赠对联“三星唯缺禄,一屋独多书”悬于家内书房。两联的联袂、谐趣、儒雅,相得益彰,满室生辉,唯吾德馨;人在其间,书香静谧,肃然起敬。干祖望常自嘲“书有缘,禄无分”。
书,的确是世界上最好的有益珍品。买书是干祖望的嗜好,每逢节假日,书店是干祖望必进之地,且少有空手而归,“肚里少一餐,架上多几本”,其乐更倍于寻常。过去家中经济并不宽裕,老伴时有抱怨,每月固定给干祖望零用钱以限制干祖望买书超支,可干祖望总是找个理由多要点,留下私房钱悄悄买书。他有个习惯,进家门必定大声和老伴打招呼,只要没打招呼,轻轻开了门,敏捷闪进书房,无疑新书到家,藏上几日,再放书入柜。此时如被发现,就会辩解那书是很久很久以前买的,其实老伴心知肚明,清楚干祖望藏钱的地方,只是心疼他。干祖望自谓“有书万事足”,几乎将业余时间及金钱都投入了他挚爱的书籍上。
1982年夏,干祖望到连云港疗养,归途中到新浦买医书诗云:“生平独病买书狂,梦寐奢求曹氏仓,尽管泥衔涓滴积,只求填满我巾箱。”写下“人瘦因工作,家贫为买书”对联以自侃,老伴也调侃:“如小偷进我家,必定失望大哭,除了书,还是书。”
书是干祖望的宝贝,书房门上贴一字条:欢迎在此看书,不能拿出门口。对家人也不例外,拿书必须先洗手,后擦净桌面,不能嘴中含食,不可躺下看,书不得卷着看,不许折角……有一次女儿因书没看完,晚上没按规定及时放入书柜,次日迎来干祖望一顿严厉的责怪。
1990年元旦,南京市文化界评选“藏书状元”,在众多角逐者中,干祖望荣登榜首,获封“首届金陵藏书状元”。干祖望则平淡地说:“我买书藏书非为藏书而藏,只为了干好中医事业提供些方便。”金陵胜地,六朝古都,是人文荟萃之地。干祖望能够夺冠,一是以其藏书之多而取胜,二是以其治书有序而出众。干祖望的书多,难以用数字表达,因为数字常常在变化。干祖望家的房间四壁,从地面到房顶都是书,1万册左右。其中医学书籍独多是理所当然,字典辞书也是重点,其余如“四书”、“五经”、佛学道教、天文地理、古史今说、诗文典籍等,范围广泛。干祖望藏书的另一个特色是有序。他将书一一分类,编号40余门,按序排列,用时可信手拈来。他给书分类,一是按印制方法,即把线装书专门放在一组组书柜,把现代排印本、影印本放在其他书箱柜;二是按内容,分为工具书、丛书、医史、医经、本草、方剂、耳鼻咽喉全科书、各家医籍、医案、西医书十个大类。干祖望收藏的线装书中,有许多是珍本、善本,单清代喉科专著就有33种。其中《尤氏喉科》《喉科指掌》《喉科紫珍集》《重楼玉钥》《古事比》《尚有录》等书,都是国内现存很少的珍本。此外,还有影印本的《医学入门》《河间六书》《东垣十书》《陈修园医书全集》等。曾有记者在一次采访中,当场验证干祖望治书基本功,从书橱抽出几本书,念出书名,要求他立即回答该书所放的位置、年代、作者等,迅速无误的结果,惊得记者张大了嘴,而干祖望那种满足、得意如顽童般的表情犹在眼前。
干祖望为了藏书,每周要去一次书摊、书店,到了八九十岁时,则每月一次。每到一个地方出差,他总是挤出时间去书店转一下。他逛书店,一是看书,二是买书。有一次,他看到一本好书,可身上没有钱,回家取钱,又怕这本书被别人买走,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心爱的“西姆”牌手表押上,回去取钱买了这本书。他因为买书也曾引起不少家庭“内战”。干祖望家庭收入并不宽裕,买书又要花不少钱,妻子曾给他“约法三章”,每月给他2元钱,后来增加到10元、20元,而干祖望一分钱也没有花在其他方面,全都花在买书上了。
干祖望有一个习惯,说来令人难以置信——每当伤风感冒、身体不适时,他就上街走走,逛逛书店,出一身汗,病就好了。有一次重感冒,他照常上街,在发热较高、头晕眼花、差点迷失方向的情况下,仍然找到书店,买了50元钱的书回来!说他“嗜书如命”,真是一点儿也不为过。
从干祖望的医学成功之路来看,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是他成为博学大家的重要前提。他说,医师向有“家传医”和“儒医”之分,现代医生多出自科班,应是“儒医”,其知识来源、知识更新均依赖于勤读书、善读书。因此他长期在书房“茧斋”,藏书理书,读书写书,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