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源性咳嗽
本病名第一次出现于1989年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干祖望所编著的《中医喉科学》中。这种咳嗽,四十年前并不多见,近因成药盛行,特别在剂型改革中,强调调味,重用糖浆。很多病家不论什么感冒、咳嗽,不知解表,只懂止咳,于是频频进服含有重糖的止嗽剂。终致浮邪不泄,兽困肺经,从此即干咳难止。因糖不但能助湿生痰,更以其阻遏体内诸邪难以外泄的流弊,为害最大。
本病特点是咽喉作痒之后即咳。咳时很不爽快,而且连续地咳而不息,除非饮水,否则难以休止。少痰,无全身症状。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有时显示肺纹理增多增粗。病程漫长,几个月至几年。
【临床表现】
阵发性喉头奇痒毛涩,随之即干咳,呈连续性,甚至痉挛性。自觉咳的起点在声门之上连续不断地咳,越咳喉头越不舒服与一般咳后即感舒服者绝对不同。同时,一经作咳,即难休止,很少有痰。这样干咳,每天常有七八次之多,严重的可以一小时内十多次。少数患者,发音嘶哑。胸透无异常,至多为肺纹理增粗增多。局部检查,咽峡或声带有轻度充血,此乃在狂咳中受到冲击而致,嘶哑也为咳嗽所伤。
【病因病机】
伏邪不泄:《证治汇补》论述“外感风寒,概应温散,不知久则传里,变为郁咳”。
相火:《罗氏会约医镜》论述“兼内热有火者,须保真阴,壮水自能制火”。
肺阴虚:《血证论·咳嗽》论述“肺脏津虚,火气乘之,致成燥咳”。
心火:《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诸痛痒疮“因皆属于心”。
脾虚:《医贯·咳嗽论》论述脾虚咳嗽“因误服寒凉,致脾土受伤”。
瘀血:《血证论·咳嗽》论述“又有咳嗽……仍是瘀血为病”。
临床实况是:实证,除因感冒外邪,失于疏解,再进甜味药品,以致浮邪不泄,兽困于肺经之外,尚有心火、瘀血之别。虚证,有相火偏旺,浮越上凌,又有肺阴不足,燥邪偏亢。还有由于禀赋特异或慢性咽炎的干、痒等刺激而导致者。
【辨证论治】
邪伏肺经者,必然病前有感冒史。而且当时治疗并不注意解表祛邪,一心求其速愈而乱投止咳或甜味药物。舌苔薄腻,脉无异常。
相火浮越者,常伴有头晕头痛,急躁易怒,颧红掌灼等。舌红少苔,脉来弦细。
肺阴不足者,作痒干咳,甚则咳引胸痛,偶有黏痰带血,咽喉干燥,黏膜慢性充血,或部分黏膜萎缩。舌偏红、苔薄,脉细。
心火偏亢者,常表现为咽喉疼痛,局部有烧灼感,饮水则舒。伴心烦或心悸,夜寐不安,舌尖红,苔薄,脉细数。
脾气虚弱者,有痰阻于咽喉样的异物感,常需“吭、咔、咯、吐”的清嗓或吞咽动作。往往吭之不尽,咔之不清,尤以讲话过多或疲劳后更为明显。咯吐时见有透明色黏痰或无痰。伴有神疲乏力及胸闷,便溏或干而不爽,舌质淡或胖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或濡细。
瘀血阻滞者,表现为渴喜温饮,咽喉黏膜慢性充血干燥,舌有紫气、苔薄,脉细涩。
禀质过敏者,异气刺激咽喉则作痒干咳,咳甚呕恶。
慢性咽炎导致者,主要具备慢性咽炎的所有症状。
·内治·
邪伏肺经者,当再宣肺祛邪。常用代表方有三拗汤之类。虽然是亡羊补牢,但东隅虽失,尚有桑榆之收。经方派,则全方取用,用量也特大。时方派则可以加些解表、化痰、豁痰、清肺的药物,但添入的药绝对不能多于原方三味的重量,否则原方药力反被稀释淡化。常用药:麻黄、苦杏仁、桔梗、荆芥、蝉蜕、大贝母、干地龙、甘草等。笔者喜加紫苏子、莱菔子、射干、干地龙。病去80%之后,可用一般治咳方药以扫尾。
相火浮越,必须潜阳育阴,常用代表方有知柏八味丸之类。常用药:知母、黄柏、生地黄、牡丹皮、百合、牛膝、桔梗、甘草等。
肺阴不足,当养阴润燥,常用代表方有养阴清肺汤之类。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黄、知母、石膏、桑叶、苦杏仁、白茅根、天竺黄、川贝母。
心火偏亢,当清心泻火,常用代表方有导赤散之类。常用药:生地黄、竹叶、白茅根、灯心草、玄参、牡丹皮、芦根、天竺黄、知母、苦杏仁、石膏。
脾气虚弱,宜健脾益气,常用代表方有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之类。常用药:太子参、白术、茯苓、白扁豆、山药、百合、苦杏仁、陈皮、升麻、桔梗、甘草。
瘀血阻滞,须活血化瘀,常用代表方有桃红四物汤之类,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赤芍、蝉蜕、干地龙、炙苏子、贝母、桔梗、甘草。
禀质过敏,治宜脱敏敛肺。常用代表方有脱敏汤之类。常用药:紫草、茜草、墨旱莲、蝉蜕、干地龙、金沸草、桑白皮、荆芥炭、乌梅、诃子肉、甘草。
慢性咽炎所致者按慢性咽炎处理。
·外治·
吹喷西瓜霜最佳。
【预防与护理】
1.感冒、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等有浮邪的急性病,总以宣散为宜,切忌收敛遏邪,故禁用糖浆制剂。
2.既病之后,严禁烟、酒、辣及糖类。
3.饮食宜低糖、低盐。
4.其他可参阅“慢性咽炎”的有关内容。
【医案赏析】
·案一·
吴某,女,55岁。1991年6月17日初诊。省委。
患者咳已多年,其间一度告愈。第二次作咳在1985年,发于着凉感冒之后,有时可以间歇,但去年临夏而已痊愈。治疗经过主要为甜性药物为多。刻下咳嗽清嗓频频,咽干求饮,喜热汤(愈热愈舒服)、前胸有痞塞感,严重时有些胸膺闷痛、痰液殊少,色白。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稍有增生,呈散在性颗粒状散布,轻度小血管扩张,充血在有无隐约之间。苔薄,舌体胖,边有齿痕,脉细软。
医案:禀质偏薄,案牍劳形,曩昔有痰火(西医名曰结核)之恙,可知坤德失其厚载,卫虚易感风邪,邪一入侵,又多进甜药,而生痰透邪,困顿于中,难以外泄,当然因循难痊。治当先泄困邪,以奠今后补益之基。首拟三拗。
处方:
麻黄3g 苦杏仁10g 紫苏梗10g
象贝母10g 川贝母10g 陈皮6g
桔梗6g 莱菔子10g 白术6g
甘草3g 5剂煎服
二诊1991年6月24日。药进5剂,喉部感觉舒服一些,清嗓动作已减少,胸膺也比较通畅一些。求饮仍然。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小血管扩张变化不大,充血消失。舌苔薄、舌体稍胖,脉细软而缓。
医案:困邪渐泄,急性之恙,待以覆杯;慢性咽炎,尚须调理。诊来舌胖,脉细而缓,藜藿之质,终难排除。伴有萎缩性胃炎,当兼顾关注。取原旨修润一二。
处方:
党参10g 麦冬10g 五味子10g
沙参10g 山药10g 石斛10g
白扁豆10g 桔梗6g 玄参10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本例病证,干咳多年,已成夙疾顽症,诊脉合参,阵发性咽痒,一痒即咳,清嗓频颇,咽干求饮,舌苔薄,舌体胖,边有齿痕,脉细软。中医及此可以下药。但干祖望与时俱进,利用现代诊疗设备的先进性,借鉴西医学的观点,发现咽后壁淋巴滤泡稍有增生,呈散在性颗粒状散布,轻度小血管扩张,充血在有无隐约之间。这正是老中医难能可贵之处,也体现了干祖望“五诊”的学术思想。历来只有“望、闻、问、切”四诊,干祖望认为,现代先进的科学设备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无裨益,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提出“望、闻、问、切、查”五诊合用的观点,本案中即有体现。
干祖望有一诊治绝招:初病患者一经宣泄,邪去正安而病愈;久病者宣泄后邪去而正衰,一定扶其正、固其本,以巩固治疗。本例二诊正是以“缓则治其本”为指导思想。
初诊确立治法后,方药趋于宣肺祛邪,佐以理气化痰开窍,疗效满意,医案中“覆杯”一词原指饮酒结束后将酒杯倒置桌上,代表完毕,此处借喻疾病已愈,二诊时虑其终为藜藿之质,正气已衰,“藜藿”出自《韩非子》,比喻不值钱的野菜,此处比喻患者体质较差。既为藜藿,不可“宜将剩勇追穷寇”,而应扶正固本培元,方可固若金汤,以生脉散酌加健脾益气养阴之品调理。
·案二·
杨某,女,50岁。1991年6月28日初诊。本院。
患者多年以来咽喉干涩,思饮求润,不择温凉。因痒咳,同量时有黏痰附着、难咯,刻顿清嗓不歇,不耐多言,多则嘎哑。胸有闷感,下午手心灼热。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性严重增生,小血管纵横网布,伴以充血艳红。苔薄,脉细而有劲。
医案:病因多年,未能全属于虚。良以五志之火内燃,上煮咽隘。此症取刘河间手法最为适宜。
处方:
生地黄10g 竹叶10g 玄参10g
白茅根10g 金银花10g 芦根30g
枯梗6g 青蒿10g 5剂煎服
按语:本病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也无明显的影响健康迹象,就是每日阵发性喉头作痒,一痒就干咳,咳声多为短促而沉闷,咳时为连续性,病程短者数月,长者五六年,与一般性咳嗽可以容易区别。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除了常用感冒冲剂、止咳糖浆甜腻之品恋邪使邪困遏之外,也常因现代生活节奏过快,长期处于高精神活动状态,情志活动失调,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生理的平衡,造成气机郁结,郁久则从阳化热,致火热内生,上熏咽隘,易致此病,本例就是这样的情况。
患者病已多年,多数情况下是属虚证,但干祖望没有拘泥于常法,仔细诊察,辨以五志化火,取刘河间思想来论治。刘河间结合《内经》中的运气学说及其他有关论述,在理论上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学术观点,在治疗上,治热病善用寒凉之剂,重视降心火、益肾水,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卓有创见,他说:“经所谓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黄发表之药,非余自炫,理在其中矣。故此一时,彼一时,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火,人以常动,动则属阳,静则属阴,内外皆扰,故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剂……故善用药者,须知寒凉之味。”
干祖望按照刘河间思路,主以寒凉为主,选导赤散化裁,取甘寒的生地黄、竹叶、芦根、金银花清五志之火,兼以生津,其中竹叶清心火,先“降心火”;选用咸、甘微寒的玄参既可以清热泻火,咸又能入肾,可滋阴,再“益肾水”;因火热内生,上熏咽隘,咽后小血管纵横网布,伴以充血艳红,取甘寒的白茅根清热凉血;用青蒿,既可清阴分伏热也可透外感之热,无论虚实,都可用之,且能凉血;桔梗这味药乃画龙点睛之笔,一则本身就有利咽作用,二则作为引经药,载诸药上行,三则可以开肺气,使肺宣发肃降得畅,最后“开发郁结、宣通气液”。全方思路缜密清晰,刘河间的学术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回看本案,患者主要是咽部症状,但全方除了桔梗之外没有一味是清利咽喉或者祛痰止咳的药,中医的精彩就在于辨证论治,水平的高低也在于此。
·案三·
李某,男,42岁。初诊1997年5月20日。
患者病历半年,两度胸膺失舒致咳,俱已治疗而愈,从此喉头存一作痒之点,一痒即咳,咳至痛感泯灭痒感即舒。现在仍然发作性作痒干咳,无痰略出,但感有痰意,附丽于喉壁上难豁。
检查:咽后壁污红成片,伴以充血,右侧扁桃体上有一潴留性囊肿,咽峡及软腭有小血管扩张暴露。舌苔薄,边有齿印,脉细。
医案:病出肺系,半稔于斯。虽然几度起伏,但残邪总难尽泄,终至兽困于中,治疗手法最佳为一泄是尚,暂取三拗。
处方:
麻黄3g 苦杏仁10g 桑白皮10g
川贝粉3g 桔梗6g 陈皮6g
天竺黄6g 石菖蒲3g 紫苏梗6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7年5月27日。喉头集中一点之痒已经扩散淡化,因之痒感已轻而咳亦相应而稀少。
检查:咽部充血基本消失,小血管收敛一些。舌苔薄边有齿印,脉平。
医案:取用宣泄一法,兽困之邪,已有破樊毁牢而得出之景,为祛邪务尽计,仍宜继续宣邪。
处方:
麻黄3g 苦杏仁10g 黄芩6g
川贝粉3g 大贝母10g 天竺黄6g
紫苏子6g 紫苏梗6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喉源性咳嗽主要临床特点为咽痒则咳,痒停则咳止,或咽部有异物感而出现“吭、咔、咯、吐”等频繁清嗓动作。干祖望认为这类患者日渐增多,除了工业发展、空气污染之外,很多是医源性造成的。如外感风邪常用感冒颗粒剂、止咳糖浆,殊不知甜腻之品恋邪,易困遏肺经;还有不辨风热、风寒表证而通用苦寒的清热解毒、寒凉之品使邪困遏,则邪气如同野兽困于笼中,欲出不得出,郁而成病。对此干祖望强调一定要将困遏肺经之邪宣泄出来方能治疗此病,正是八法中“汗法”的具体临床体现,最常用的代表方即三拗汤(麻黄、苦杏仁、甘草、生姜),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这也体现了干祖望审证求因,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倘若辨病不辨证,单纯以喉部症状为诊疗要点,施以苦寒,佐以辛凉,则为前医翻版,抱薪救火,薪不尽则火不灭,徒耗采薪之功耳,非但无益,日渐戕害,终成顽疾。
·案四·
夏某,女,46岁。初诊1992年8月4日。
患者一个月前感冒后期引起咳嗽,至今未止。致咳之因,主为喉头作痒,但少数可由风袭、热气而致。痰不多,频频清嗓不止。舌感破碎而疼痛一个月。鼻塞不通,清涕或脓涕较多,口干而燥,求饮喜冷。
检查:右鼻下甲肥大。咽峡、上腭小血管网布。喉(-)。舌苔薄,中央无苔,脉平偏细。
医案:肺系邪郁,失宣于清。当予清泄肺经。
处方:
黄芩3g 马兜铃10g 苦杏仁10g
象贝母10g 玄参10g 金沸草10g
桔梗6g 天竺黄6g 山栀子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8月11日。7剂之后,痒轻而咳明显减少,而且已有痰涎,能咳能豁,咽部还有些不舒服。口干缓解,鼻塞改善。
检查:咽峡轻度充血,舌苔薄,脉细。
医案:肺一清宣,诸邪得泄,再步原旨深入。
处方:
黄芩3g 桑白皮10g 栀子10g
苦杏仁10g 天花粉10g 天竺黄6g
玄参10g 射干3g 桔梗6g
枇杷叶10g 7剂煎服
按语:喉源性咳嗽是干祖望所定的病症名,此新病种已经得到临床医生们的重视,有关治验报道也逐渐增多。在治疗上,干祖望常用如下几法:一是宣肺泄肺为主,方用射干麻黄汤或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其特点是了解患者感冒过程中是否服用过止咳糖浆类药物,干祖望认为糖能敛邪,使邪困肺经不能外泄,此时虽无表证,仍宜宣泄。二是健脾化痰利咽,方用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参苓白术散、甘桔汤化裁,其特点是病者咽部不舒,如黏痰附着咽壁,常清嗓样咳嗽。三是疏风脱敏利咽,常用桑叶、荆芥炭、防风、蝉蜕、徐长卿、紫草、墨旱莲、甘草等,其特点主要有季节性,多发于花粉旺盛期,多与过敏体质有关。四是养阴潜阳,为数极少,俱为龙雷之火上越所致咳嗽,常用知柏八味丸,其特点为咽干而痒,痒则咳或清嗓。
本案是干祖望运用刘河间手法的再一次体现,不过不同于第二则医案的是,前番是清泻心火,而这次是清肺泄白。患者有感冒病史,肺经郁热而未散,既然肺系留邪,失于宣发,此时当以清代宣,以黄芩、马兜铃清热泄肺,专攻太阴;山栀子通泄三焦火热;苦杏仁宣上畅中,又能止咳化痰;贝母、天竺黄清热化痰;桔梗、玄参清凉利咽;金沸草为旋覆花之茎,有降气止咳之效。
7剂清肺泄白汤药效果如何呢?二诊时得到的答复是作痒减轻,咳嗽减少,口感缓解、鼻塞改善。针对病因病机的中药汤剂可以称得上效若桴鼓。干祖望欣喜之余,在医案中写道:肺一清宣,诸邪得泄,再步原旨深入。方中用黄芩、桑白皮、栀子清泻肺热;苦杏仁、枇杷叶、桔梗止咳化痰;天竺黄、天花粉清热化痰,天花粉又有生津之效;玄参、射干清热利咽养阴生津。
·案五·
刘某,女,44岁。初诊1997年6月13日。
患者咽头一痒,咳即随之。有痰而黄不多,已一年。发轫于感冒恢复期,从此即时轻时重,困扰至今。咽部伴以疼痛与烧灼,俱以咳嗽的轻重而轻重,一接触冷气即鼻塞。胸部似有些烧灼及隐痛感。耳鸣在左、能接受噪声。
检查:咽后壁污红,两侧索肥大,舌苔薄,脉细。
医案:喉源性咳嗽,为时匝年良以当时浮邪清肃未净,而徘徊于手太阳经耳,治以轻清轻养。至于耳鸣,不过病及耳腧笼葱,不必另行处理。
处方:
桑白皮10g 薄荷后下6g 紫苏子10g
荆芥炭6g 苦杏仁10g 大贝母10g
枇杷叶10g 干地龙10g 蝉蜕3g
射干3g 7剂煎服
按语:本例患者咽痒咳嗽一年,久病必伤阴。咽部烧灼疼痛,亦有阴虚之象。但干祖望辨证,认为咽部污红,侧索肥大,咽痛烧灼,延及胸膺,当属表邪未能清肃。仍应清宣为法。表邪散去,诸症自除。
·案六·
薛某,男,66岁。初诊1992年6月30日。
患者咽痛已四五年,主症为干,狂饮求润,偏喜热饮,有痰而清嗓频频,作痒即咳(不痒不咳)。半年前产生鼻病,感冒后导致不通气,右重左轻,交替而作,得暖及运动之后可以缓解一些,夜重于昼,有干燥感,擤涕用力后有血夹在涕中。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极轻度增生,充血呈斑状,两侧索潮红。鼻中隔偏曲,左侧有下嵴突。鼻下甲肥大,收缩右迟钝、左尚可。鼻咽部未见异常。舌苔薄黄,脉平。
医案:水衰火旺,四五年来一直徘徊于此情此境中。水衰则干涩、喉痒(咳是痒的后果)。火旺则鼻寒涕血。同时鼻中隔嵴突、鼻下甲肥大更是鼻塞之助桀作伥者。治先养阴与清火并投。
处方:
生地黄10g 白茅根10g 金银花10g
天竺黄6g 玄参10g 川黄柏3g
知母10g 侧柏叶10g 芦根30g
天花粉10g 牡丹皮6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7月21日。上方进14剂,诸症俱告式微。在此期间有过两度高潮,主症为鼻干,甚至出现烧灼感,波及咽喉,鼻塞亦随干燥感而加重或减轻。涕中血丝已没有,喉痒作咳已轻。
检查:鼻咽部充血已淡,鼻腔同上诊。舌苔黄腻,脉平。
医案:驱除旱魃,必赖军稚(军稚:观音手中的净瓶)。原方深入。
处方:
知母10g 川黄柏3g 生地黄10g
玄参10g 石斛10g 黄芩3g
玉竹10g 天花粉10g 芦根30g
麦冬10g 7剂煎服
按语:本案患者喉痹与喉咳兼而有之,重在阴虚而火旺,水衰则干涩、喉痒作咳,故以生地黄、白茅根、玄参、天花粉、芦根、玉竹、石斛养阴生津,金银花、黄芩、黄柏、知母、牡丹皮清热降火,水盛而火自灭。
·案七·
吴某,男,48岁。初诊1997年11月18日。
患者咽痒咳嗽,源于感冒之后。刻下鼻塞已通畅,仍咽干咽痒,声音欠亮,咯痰色白,饮水择温,胸闷不舒,食欲尚可。
检查:咽后壁轻度充血,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稍有肿大。舌苔薄,脉细弦。
医案:风邪束肺,治当宣泄。三拗汤主之。
处方:
麻黄3g 苦杏仁10g 甘草3g
干地龙10g 蝉蜕3g 射干3g
川贝粉3g 象贝母10g 天竺黄6g
7剂煎服
二诊1997年12月2日。药进14剂。咽痒稍感减轻,干咳略痰已少,虽然奇寒突至,一无囊之,胸闷稍舒。舌苔薄,脉细。
医案:三拗汤虽有明日黄花之慨,但腠理密御之严寒天气,仍难放弃。
处方:
荆芥炭6g 麻黄3g 苦杏仁10g
川贝粉3g 大贝母10g 枇杷叶10g
蝉蜕3g 紫苏子10g 甘草3g
射干3g 28剂煎服
三诊1997年12月16日。药达28剂后,咳嗽基本消失。近来5天又开始作咳。
检查:咽峡轻度充血,舌苔薄,脉弦。
医案:顽咳乍止,新感又来。仍取宣法。
处方:
桑叶10g 薄荷6g 麻黄3g
苦杏仁10g 蒲公英10g 大青叶10g
大贝母10g 桔梗6g 甘草3g
7剂煎服
四诊1997年12月30日。喉痒即咳,曾一度经治而愈。然二度虽已进药而依然未见减少。咽有干感,有时喉部亦有附丽之痰。
检查:咽后壁小血管暴露,纵横网布于黏膜(红艳型)。舌苔薄映黄,脉平。
医案:喉痒即咳,仍难控制,总属症情,主在心火偏旺,现取清心。
处方:
生地黄10g 白茅根10g 金银花10g
竹叶10g 灯心草3扎 干地龙10g
蝉蜕3g 金沸草10g 苦杏仁10g
玄参10g 7剂煎服
按语:本例患者,两度发病,均因外感风邪而致咽痒咳嗽。初诊外感风寒,客于肺经,肺气失宣,而致咽痒,痰混清白,或兼有泡沫,治拟温肺。三拗汤以麻黄为主药,温肺止咳,配苦杏仁、射干、川贝粉、象贝母、天竺黄宣肺化痰止咳,干地龙、蝉蜕止痒。二诊时症情缓解,坚持原旨。三诊虽然也是外感后咳嗽,但咽峡充血,显然有热象,是风热困肺,致痒致咳。虽仍以三拗汤治之,但以桑叶、薄荷、蒲公英、大青叶相辅,疏风散热。四诊时热象更为明显,咽后壁小血管暴露,黏膜红艳,热灼津液为痰,故咽有干感,黏痰附丽,疏解已无济于事,即改用清心泻火法。
·案八·
肖某,女,67岁。初诊1997年5月30日。
患者五年前喉源性咳嗽,治后接近痊愈,而总难杜根,从此经常干咳咽痒,终以打喷嚏而咳息。咽头干涩常伴有蚁行感,常以逆吸之涕露留而咽头殊不舒服。
检查:咽后壁轻度淡红,慢性充血。舌苔薄,边有齿痕,脉平偏细。
医案:宗“有声无痰为咳属肺,有痰无声为嗽属脾”论点,则病出太阴经似无异议,唯一嚏以止咳,则终有过敏之嫌,久进肺经之药,效不明显,更能证实此点。刻下裁方,试取常规方中参以脱敏。
处方:
桑白皮10g 紫菀10g 金沸草10g
苦杏仁10g 川贝粉3g 干地龙10g
蝉蜕3g 紫草10g 茜草10g
墨旱莲10g 射干3g 7剂煎服
按语:李中梓在《证治汇补》中指出:“有声无痰为咳属肺,有痰无声为嗽属脾。”本例患者顽咳不已,达五年之久。唯嚏可以止咳,嚏者,鼻痒所致,与过敏有关,咽痒咳嗽,一嚏即止,可谓同源之病,此起彼伏。干祖望认为:此则终有过敏之嫌,常规宣肺止咳,效不明显,常规方中参以脱敏。常规方者桑白皮、紫菀、金沸草、苦杏仁、川贝粉、射干宣肺化痰止咳;脱敏者,干地龙、蝉蜕、紫草、茜草、墨旱莲(脱敏汤)止痒脱敏。
·案九·
刘某,男,10岁。1992年1月3日初诊。南京。
患者去年10月突然高热41℃,经治而愈。从此痰多而咽干,并作奇痒,痒后而咳。
检查:咽峡不充血而正常,后壁淋巴滤泡团块状增生,部分黏膜萎缩。舌苔薄白,脉细。
医案:浮邪失表不当时,困邪内蕴到今日,为时将80天之久,解铃还须系铃人,再取宣邪解表,作桑榆之收。
处方:
荆芥炭6g 麻黄3g 天竺黄6g
紫苏子10g 象贝母10g 苦杏仁10g
白果7个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1月10日。药进7剂,喉痒明显减轻,咳亦因之而少,痰则仍然较多,口有干感。
检查:咽峡所见基本上同上诊。舌苔薄,脉细。
医案:久困之邪,大半已驱而散矣,唯咽部表现迹近慢咽,再以轻疏化痰。
处方:
荆芥炭6g 大黄6g 苦杏仁10g
紫苏子10g 川贝母10g 桔梗6g
白果7个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本案患者有高热病史,此后痰多,咽干奇痒,属于肺经郁热而未散。既然肺系留邪,失于宣发,此时当以清代宣,以麻黄、荆芥清热泄肺,专攻太阴;苦杏仁宣上畅中,又能止咳化痰;贝母、天竺黄清热化痰;白果敛肺止咳;紫苏子有平肺气止咳之效。
二诊时患者咽喉作痒减轻,咳减少,痰仍然较多。干祖望认为久困之邪,大半已驱而散矣,唯咽部表现近慢咽,再以轻疏化痰。将天竺黄改为大黄,去麻黄而加桔梗正是此意。
·案十·
刘某,男,55岁。1992年2月14日初诊。市政公司。
患者十多年咽痒作咳,有黏痰难豁难咯,而且日作数十阵,同时清嗓不歇,幸无干燥。嗜酒而烟不多吸。近来感冒。
检查:咽后壁黏膜部分萎缩现象。舌苔薄,舌质淡,脉细。
医案:肺怯金枯,宿邪伏困,近撄感冒,大有“屋漏又遭连夜雨”之慨。初步裁方,以宣为事,今后处理益脾生金。
处方:
麻黄3g 苦杏仁10g 紫苏子10g
薄荷后下6g 桑叶6g 桔梗6g
大贝母10g 甘草3g 天竺黄6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2月25日。药进7剂,痒与咳稍缓解,但出现黏痰附丽于咽峡及喉,幸尚易咯,胸闷较前减轻。
检查:咽峡所见,情同上诊。舌苔薄腻,脉细。
医案:久困手太阴之伏邪,稍有解悬之象。去疾务尽,莫嫌矫枉之过正,再步原旨,以冀黄龙之直抵。
处方:原方除薄荷、桑叶,加莱菔子10g,天花粉10g,7剂煎服
三诊1992年3月3日。最近一周喉头作痒加重,咳亦加重。鼻有阻塞感,痰涕又多起来,难于外豁,常有附丽于黏膜之感。胸闷在一度舒畅后,再度作闷。
检查:咽峡充血不明显,小血管暴露网布。舌苔薄,脉平而细。
医案:纵然邪困难宣,但14剂加味三拗汤绝非无力。脉舌提示亦无新邪之再侵。探取六君,以观进止。
处方:
太子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陈皮6g 姜半夏6g 苦杏仁10g
桔梗6g 紫苏子10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本例患者咽痒咳嗽十年,有感冒病史。干祖望辨证:咽后壁黏膜部分萎缩,舌薄苔,舌质淡,脉细,当属表邪未能清肃,肺气失宣所致。仍应以清宣为法。表邪散去,诸症自除。以“加味三拗汤”加减,药进14剂,脉舌提示亦无新邪之再侵。探取六君,以益脾生金。
·案十一·
何某,女,52岁。1992年2月28日初诊。南京。
患者两个月前以感冒发轫,继之干咳,每咳必由喉头干涩作痒而来,痰少而稠,吃不少糖质的止咳药,但无效。
检查:咽峡稍感潮红,血管扩张。舌苔薄,脉细。
医案:浮邪外感不宣而遏,加之补敛之剂乱投,致伏困于手太阴之邪,重重困束,只有网开一面,疏而散之。
处方:
麻黄3g 苦杏仁10g 天竺黄6g
薄荷后下5g 桔梗6g 紫苏子10g
象贝母10g 紫苏叶6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3月6日。药后咳嗽明显好转,接近消失。对异味、异气的刺激敏感也已能接受,一度咽头作痛,刻已缓解。
检查:咽峡接近正常,舌苔薄映黄,脉平。
医案:久困之邪已作元载之解围,后期处理,可用常规。
处方:
生地黄10g 玄参10g 麦冬10g
天竺黄6g 天花粉10g 苦杏仁10g
紫苏子10g 象贝母10g 桔梗6g
沙参10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本案例患者有外感病史,乃失于解表,滥用甘润之品所致。干祖望认为,很多病家不论什么感冒、咳嗽,不知解表,只懂止咳,于是频频进服含有重糖的止嗽剂。终致浮邪不泄,兽困肺经,从此即干咳难止。因糖不但能助湿生痰,更以其阻遏体内诸邪难以外泄的流弊,为害最大。治宜宣肺祛邪,方中用麻黄、天竺黄宣肺解表,清泻肺热;苦杏仁、桔梗止咳化痰;紫苏叶、紫苏子行气化痰;薄荷解表利咽,诸药合用共奏宣肺祛邪之功。二诊已明显好转,用药常规处理即可。
·案十二·
周某,男,66岁。1992年2月28日初诊。南京。
患者去年秋季,着寒感冒,从此干咳咽痛,拖延至今。咽下痛不太求饮,干咳必因咽痒而作,伴以异物感。大便以稀为多。
检查:咽后壁黏膜萎缩成片,充血,尚滋润,小血管暴露。舌苔薄,脉浮。
医案:金寒秋冷,直捣肺经,伏邪困遏,始终失其外泄。治当先肃伏邪,再求益金。
处方:
麻黄3g 苦杏仁10g 象贝母10g
陈皮6g 蝉蜕3g 射干3g
天竺黄6g 桔梗6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3月5日。进药7剂,咽痒干咳和异物感明显俱减,干痛偶有一作。
检查:咽后壁黏膜萎缩仍然,充血消失。舌苔薄,脉平。
医案:凭“欲扬先抑”之理而三拗汤去疾之得以满意,盖伏困之邪去而无后顾之变矣。再取益气润肺手法,冀萎缩的黏膜再求红润,不过进步迟迟。
处方:
百合10g 熟地黄10g 生地黄10g
白扁豆10g 玄参10g 桔梗6g
山药10g 太子参10g 沙参10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本案例患者乃感冒后伏邪困遏,失于外泄所致。干祖望有一诊治绝招:初患者一经宣泄,邪去正安而病愈;久病者宣泄后邪去而正衰,一定扶其正、固其本,以巩固治疗。本例二诊正是以“缓则治其本”为指导思想。
初诊确立治法后,方药趋于宣肺祛邪,佐以理气化痰开窍,疗效满意。二诊采取益气润肺手法以固其本。
·案十三·
胡某,男,62岁。1992年3月13日初诊。建邺区。
患者去年年底由感冒导致咳嗽,而且由喉痒致咳。现在主症为喉头疼痛,伴以烧灼感,偶然有些异物感。咳有白痰能咯出,近4天痰中带血丝。口干求饮喜热水。两颈侧有牵制感。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作以污红充血。舌苔薄,根部微腻,脉平。
医案:去年岁余外感,未能肃清而残留,至今未宣而兽困于中,此病之本也。春寒料峭,玄府应开而不开,更难宣泄,此病之标也。治从疏泄与清化。
处方:
荆芥炭6g 桑叶6g 薄荷后下6g
苦杏仁10g 紫苏子10g 菊花10g
金银花10g 玄参10g 桔梗6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3月20日。药后咽痛已减,咳亦轻松一些,痰量稍见少些,喉痒次数减少,血丝已无。两颈侧牵掣感亦好得多。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仍然,充血消失殆尽。舌后半苔腻尚存,但面积缩小,脉平。
医案:浮邪乍泄,但未到“润泄”之境,仍宜穷追其寇。
处方:
荆芥炭6g 桑叶6g 菊花10g
象贝母10g 金沸草10g 苦杏仁10g
紫苏子10g 桔梗6g 天竺黄6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本案患者有感冒病史,肺经郁热而未散,咽部烧灼疼痛,亦有阴虚之象。干祖望辨证,认为咽部污红,咽痛烧灼,当属表邪未能清肃。此时当疏泄与清化,以桑叶、金银花、薄荷、菊花、荆芥炭清热解表,苦杏仁宣上畅中,又能止咳化痰;紫苏子解表散寒,降气消痰;桔梗、玄参清凉利咽。
二诊时患者咽喉作痒减轻,痰量稍见少些。浮邪乍泄,但未到“润泄”之境,原方加金沸草增强其降气止咳之效,穷追其寇。
·案十四·
徐某,女,38岁。1992年3月3日初诊。金陵石化。
患者1975年摘除扁桃体后,咽病至今难痊。1个月前加重。咽痒(起于去年8月份),回溯去年8月感冒,以用西药治疗而痊。但从此喉痒而作咳至今。狂咳时恶心。局部干而痛,狂饮求润喜热沸水。胸透示肺纹理增粗。
检查:咽峡基本上未见异常。舌苔薄,脉细。
医案:狂咳今朝,病樱客岁,良以中秋外感未解,兽困半年于肺经。再用三拗,所谓亡羊而补牢。
处方:
麻黄3g 苦杏仁10g 大贝母10g
薄荷后下6g 紫苏梗10g 紫苏子10g
天竺黄6g 桔梗6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3月10日。咳已明显减轻,但喉干奇重,正以其干而“导致”头脑与舌体亦痛。无痰,作痒。有冒烟感,狂饮求润,喜热。
检查:咽(-),舌根右侧轻度充血,舌苔薄,脉细。
医案:困邪乍解,难言肃清,邪解以后之津亏,确已早早来临。治当肃残邪而毋忘养液。
处方:
麻黄3g 苦杏仁10g 大贝母10g
天花粉10g 紫苏子10g 玄参10g
天竺黄6g 玉竹10g 白果7枚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本病例患者有感冒病史,诊脉合参,阵发性咽痒,一痒即咳,狂咳时恶心,咽干痛喜热饮,舌苔薄,脉细。
干祖望认为,该患者为外感未解,兽困半年于肺经所致。初诊患者一经宣泄,邪去正安而可病愈;方药趋于宣肺祛邪,佐以理气化痰开窍,“三拗汤加减”疗效满意。二诊时虑其困邪乍解、难言肃清,而且邪清后津亏已伤,为防其进一步发展,在祛邪同时酌加天花粉、玉竹养阴生津。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案十五·
巫某,女,76岁。1992年6月2日初诊。水西门。
患者多年之前的咽喉病经治而愈。最近两三个月以感冒而引起咽喉不适,感有疼痛、瘙痒、干燥,甚至干裂样感觉。咳嗽痰难咳,胸闷。纤维喉镜检查:声带轻度肥厚及充血,闭合不密。室带增生肿胀呈球状。舌苔薄尖少苔,质有红意,脉平。
医案:湿浊弥漫,痰体痰证,复加风热之扰,故而以慢性病之症而以急性姿态出之。拟取疏风清热消痰化浊之法。
处方:
荆芥炭6g 蝉蜕3g 僵蚕10g
天竺黄6g 大贝母10g 藿香10g
佩兰10g 毛慈菇10g 六一散包15g
陈皮6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12月21日。上药服后,百症皆除。近来咽痒而咳又作,已经服用疏风利咽之药而好些,干稍得润,发音也亮朗许多。一向清涕滂沱者,刻下量稍少而质较浓。
检查:咽后壁严重污红充血,稠痰附丽潴积。双侧假声带肥肿,右侧超越。鼻腔(-)。舌尖少苔,中部苔薄,脉平。
医案:清肺化痰之剂,已获大效,总之痰浊之扰依然缠绕难除,仍步原旨。
处方:
太子参10g 苦杏仁10g 紫苏子10g
蝉蜕3g 大贝母10g 射干3g
陈皮6g 芦根30g 天竺黄6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本案例乃湿浊复加风热之扰,循经上范咽喉所致。湿聚生痰,痰阻气道,故见咽痒作咳,咳痰黏稠,风热上扰,先及咽喉,故咽痒干燥,舌苔薄尖少苔,质有红意,治以疏风清热、消痰化浊为法。二诊病情大为好转,湿邪重着黏腻,缠绕难除,仍按原方加减,以行气化痰降浊为主。方中以射干、天竺黄清热利咽;紫苏子、陈皮行气化痰;太子参、芦根、大贝母滋阴清热化痰;苦杏仁宣上畅中,止咳化痰;蝉蜕祛风解表,清利咽喉。
·案十六·
沈某,男,28岁。1992年6月19日初诊。铁路段。
患者病咽十三年,主症为咽干而痒,痒则狂咳,甚至狂咳而使呼吸困难,虽非日日如此,但经常难歇,清嗓频频,不思求饮。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间隙间黏膜萎缩。舌苔薄白腻,脉平。
医案:肺经兽困之邪,历久无法外泄,故而多年之咳,势必愈咳而愈甚。宜先宣泄清肃困邪,也即欲扬先抑之意也。
处方:
麻黄3g 苦杏仁10g 薄荷后下6g
大贝母10g 玄参10g 射干3g
蝉蜕3g 天竺黄6g 天花粉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7月21日。一个月以来上方之药续进未辍,咽痒、咳、干燥初觉舒服一点,后依然无进退。入冬畏冷,四末冰凉无温。
检查:咽后壁所见同上诊,但萎缩者已滋润一些。舌苔薄,脉平。
医案:三拗汤仅作短期之治,当7剂之后稍感舒服一些,之后则如同嚼蜡矣。因之已有虚掷之象。考咳由于痒,痒由干生,可证始作俑者,厥唯一干,禀质坤德不充,脾上失健而精微生化失常,此干之上因。兹应擒王射马,先健脾土,以充精微。
处方:
太子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山药10g 白扁豆10g 沙参10g
麦冬10g 玉竹10g 京玄参10g
芦根30g 7剂煎服
三诊1992年8月14日。上药又进14剂,咽痒干咳巍然不减。辍药多天也无加重之感。
检查:咽后壁污红仍在,萎缩有进一步改善。舌苔薄,边有明显齿印,脉平。
医案:治脾药纵然获效不明,但以舌诊而谈,仍然未走歧途。此番取药,改针对脾阳及脾阴。
处方:
太子参10g 山药10g 麦冬10g
生地黄10g 白扁豆10g 沙参10g
乌梅10g 白茅根10g 枇杷叶10g
百部10g 7剂煎服
四诊1992年9月4日。痒与咳的间歇期长些,次数减少,痰不多,咽已轻。
检查:咽后壁萎缩日渐改善,但有充血艳红。舌苔薄,质有红意,边有齿印,脉平。
医案:从脾处理,在平稳中得有进步。唯以后壁反添红意充血,不能不予以损益。
处方:
太子参10g 白扁豆10g 苦杏仁10g
桔梗6g 大贝母10g 天竺黄6g
白茅根10g 重楼10g 金沸草10g
枇杷叶10g 7剂煎服
五诊1992年9月18日。咽痒与干咳,在第三诊时为最佳状态。但近又动荡起来,可能与停药一周有关。盖动荡回潮是在停药之时。
检查:咽后壁黏膜萎缩,现在已消失,但有充血,为弥漫性。舌苔薄,脉平。
医案:又见反复,以其局部充血,可知症结当在于火,《内经》所谓“诸痛痒疮俱属心火”。再从清火中化痰制咳。
处方:
生地黄10g 白茅根10g 苦杏仁10g
大贝母10g 麻黄3g 紫苏子10g
射干3g 百部10g 甘草3g
7剂煎服
六诊1992年10月6日。喉头痒与咳仍有,但觉舒适一些。干则稍有些缓解。
检查:咽后壁充血消失,萎缩也未见,唯感有些干感。舌苔薄,边有齿痕如锯,脉平。
医案:诸症中作痒仍难平息,仍宜轻清与轻养兼顾。
处方:
生地黄10g 玄参10g 苦杏仁10g
荆芥炭6g 麻黄3g 百部10g
射干3g 天竺黄6g 紫菀10g
大贝母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七诊1992年10月23日。痒与咳已改善与缓解许多,同时咳后由更难受转变为稍舒服,痰不多。
检查:咽后壁黏膜充血、干涩、萎缩三者俱去。唯淋巴滤泡出现散在性增生。舌苔薄腻白,边有齿痕,脉平偏细。
医案:从宣泄、清肺柔清养,纵然进展姗姗,毕竟有顽症低头之慨,痊门乍启,再求登堂入室。
处方:
生地黄10g 玄参10g 黄芩炭3g
苦杏仁10g 百部10g 大贝母10g
蜜炙麻黄3g 射干3g 桑白皮10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本案例患者病情不断变化,病情反复,干祖望先宣泄清肃困邪,再健脾土,以充精微,继以从清火中化痰制咳,环环相扣,祛除病邪。
·案十七·
冯某,男,51岁。1993年2月19日初诊。南京。
患者烟酒之嗜已戒一年,咽头作痒,一痒即咳,咳后有痰,痰中夹血,已有一年余(在戒烟酒之前)。虽然戒烟之后,有所减轻,但总难告痊。刻下局部有轻度异物感,痒与咳同前。作痛与烧灼感很少出现。痰中夹血,昨天还有。
检查:咽后壁、前腭弓小血管扩张暴露。舌苔薄,脉平。
医案:烟焚酒烁,病之因也;嗜去病存,病之情也。病以作痒为主,可宗《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处理。
处方:
生地黄10g 竹叶10g 灯心草3g
白茅根10g 金银花10g 重楼10g
紫花地丁10g 玄参10g 桔梗6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3年3月2日。药进服11剂,痒感稍感缓解,咳亦少些。痰中之血,在这十多天中仅出过一次,烧灼感仅在夜间有些。药后大便增多,有时一日两次,不稀。自感左侧半边很好,右半边依然。
检查:咽后壁干燥少液,小血管扩张收敛些。舌苔薄,脉小。
医案:采用清火已露对证端倪,但有大便偏多之弊。再取清火消炎以治标,健土醒脾以求本。
处方:
太子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山药10g 白扁豆10g 生地黄10g
芦根30g 白茅根10g 淡竹叶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三诊1993年3月16日。咽头痒感接近消失。在晨兴薄暮之际仍有干咳,其余时间已很少。痰中带血,至今未见。但咽头烧灼感与干燥感又出现。大便日一次,偶或两次。
检查:咽头小血管已不见,咽后壁有些小红点。舌少苔,脉平而小。
医案:上诊取醒脾手法,仅仅为纠正便多而未用咽喉之品。此番第三诊,再师河间裁方。
处方:
桑叶5g 菊花10g 金银花10g
天竺黄6g 连翘6g 陈皮3g
枇杷叶10g 桔梗6g 苦杏仁10g
7剂煎服
按语:本案例患者烟焚酒烁,乃为病之因,又见反复,病以作痒为主,以其局部充血,可知症结当在于火,《内经》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一诊从清火中化痰制咳,症状改善,二诊有大便偏多之弊。再取清火消炎以治标,健土醒脾以求本。在上方基础上加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以健脾求本。三诊仍以利咽喉之品为多,再师河间裁方,旨在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