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四:追求舒适享受
历来养生家都反对舒适享受作为生活中的作风。原因很简单,它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消极是堕落、失败的桥头堡。所谓堕落与失败,并非单单指事业而言,人身的强弱、夭寿也蕴含在内。
唐代大诗人元稹(779—831年)给儿子信中谓:“吾生长京城,朋从不少,然而未尝识倡优之门,不曾于喧哗纵观”(见《元稹集》)。他这样出身名门,家居大京,具有一切舒适、享受、潇洒大好条件,竟然勤俭自守,为什么?是但求心安体适的聪明人。
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引自《孟子·告子下》)。其实哪有老天爷来安排你,完全是证明一个人在勤劳、逆境中,容易磨炼成为“大任”的成功者。事实上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成功(包括事业、学说、健康、长寿)都是从勤劳中得出来的,从来没有在潇洒(内含舒适、享受、无所事事)中潇洒出来的。
当然我们极端反对苦行僧般的愚蠢行为,而应该在现存的环境生活里度过,现存的舒服决不放弃。至于苏东坡“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引《前赤壁赋》)的享受,我们应直取不疑。
谈衣着吧,只需蔽体、保温已足够,当然为了美,也不妨穿得花俏漂亮一些。老年人为了淡化一些老而穿得特别入时一些,我也不反对。但得有分寸,如不戴帽子、穿高跟皮鞋等有害于身体的当然也要拒绝。至于唐代葛鸦儿《怀良人》诗的“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的寒酸穷气,我们也不赞同。明代吕坤(1536—1618年)谓:“一向单衣耐得冻,乍脱棉袄冻成病”,斯言资人两个深思:其一,穿多穿少,自我感觉不一定很明显,穿旧穿新更无所谓了。其二,没有娇气的人单衣也并不觉冷,多穿之后而骤然脱轻即要生病,因为“娇”了。
饮食在保健方面,远远超过了衣着的重要,故而古人对它的议论也特多。如《论语·述而》:“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饮食不必山珍海味,一般粗茶淡饭而心怡神悦者,就足以保健而养生了。东汉王充(27—97年)认为“美食祸腹”,北宋林和靖(967—1028年)也认为“口腹不节,致病之因”,明代李时珍(1518—1593年)也称“爽口物多终作疾”,清代梁章钜(1775—1849年)也谓:“欲得长生、腹中长清,欲得不死、腹中无滓”。即使一般认为有益于人体的味精,也不宜多吃,多了可使你思想迟钝而脑神经受损。总之,真正的养生者对饮食,必须做到:“量不能饱,质不求精”。吃去糠皮极多甚至去尽的白米者,是典型的“买椟还珠”,比楚人还要愚笨。
从养尊处优一事,不由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喜欢摆阔。摆阔虽然貌似与保健养生风马牛不相及,但在理论上说,是“先丧其志,后及其身”。以戒指(指环)而言,也算不得是摆阔,但戒指所戴之处,以其藏垢纳污而细菌特多。如其患有过敏者,更是招来过敏病的发生。宝石最能显示出你的身份和豪华,但你不知,宝石一物,乃几百万年的地质演变过程中长期受到地壳低放射强度射线作用形成的,因此名贵的宝石首饰具有超过正常含量的放射性,大大有害人体健康。所以常佩戴宝石的人,其乳腺癌、肺癌、血瘤等发病率较高。而且越名贵的宝石,其放射性更强。古人谓“伴君如伴虎”,而你却常伴的是杀伤力最强的放射性杀手,试问你将希望得到什么后果?
还有化妆品的侵害,可以说常常在媒体上不断地看到。至于日常生活中的洗澡,乃是在清洁卫生上有百利而无一弊,但有些老中医认为“人不宜多浴,多则伤及元气”。乍听起来真是无稽之谈,荒谬之至,其实相当有其道理。一般夏天过分讲究卫生的人,一天要洗上三四次。孰知洗太多了害也即来,因为人体皮肤和汗腺里流出的汗中有分泌出来的盐、碱等结晶物质,可使皮肤保持润滑,并阻止蚊虫叮咬与细菌的侵入。如果洗澡过勤过多,会将这些物质破坏掉。同时,人在洗澡时的水温和洗涤用品对毛细血管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有人反对过勤过多地洗澡,自有其科学的根据。
人不能不讲卫生,但过分讲究也能招致负面的作用。你长期饮用蒸馏水,也不一定给你一个不折不扣的好处。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蒸馏水来养金鱼,不出三天,鱼都背向下而肚皮朝天了。矿泉水也为养生家所欢迎,但你更要知道矿泉水本身就是一种“药水”,它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和游离的二氧化碳,人体饮入过多,会影响胃液的分泌和胃的消化功能,影响胆汁的形成与分泌,使人体内酸碱平衡失调。同时矿物盐也会刺激肾脏与膀胱,特别是钠盐对患有慢性肾炎、高血压、心脏病伴有浮肿的患者危险尤烈。
一个人要求寿命延长,首先身体要健康;要身体健康,必须思想开朗与光明坦荡。达到这个境界,其他的事业、声望势必同步成就。但更要知道这种各方面的收获和成就,都是从艰苦朴素、勤俭有为中得来,在养尊处优、追求享受、贪图安逸中失去。几千年来,最舒服的享受者,首推皇帝,但恰恰大都短命。
清代著名养生家张培仁谓:“谈致寿之道有四:曰慈、曰俭、曰和、曰静……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嗜好,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俭于交游,可以择友寡过;俭于应酬,可以养神息劳;俭于夜坐(指入睡过迟),可以安神舒体;俭于思虑,可以安烦去忧。”
清代石无基的《传家宝》谓:“朱门生饿殍,白屋出公卿。”的确,大户贵族之家的子孙,连换一口饭吃的本领都没有;贫苦之家的后代,很多能出伟人。大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年)也谓:“穷苦和学问,是好友;富贵和学问,是仇敌”(见《陶行知文集·学问之要素》)。诚然,穷苦可以培养出学问来;富贵之家一切舒服有的是给你享受,这种环境永远不可能培养出学问来,大有冰炭之不相容,不是仇敌是什么?陶行知的所谓“学问”,其内涵很多,什么事业都可以列队其中,所以健康长寿也能算一份。
总之,勤俭裨益于事业成就,更有益于保健长寿;处优有害于事业,更有害于保健养生。故而“舒适享受”“养尊处优”而滑到“骄奢淫逸”的误区,是甜味的砒霜、美声的炸弹、无形无影的匕首,被害人至死还浸泡在蜜糖里,哪能醒悟,所以危害性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