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这两个病,都是中耳炎的后遗症。二者自有其区别,但就中医传统理论,基本是相同的,所以列在一起讨论。

粘连性中耳炎是急、慢性中耳炎尤其是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失时、失误后的后遗症。鼓室硬化症是中耳慢性炎症愈合后遗留的黏膜硬化性病变。前者的病变,以机化粘连为主,后者以透明样变性、钙化为主。这两种病都为常见的致聋病种,临床较多见。

因为二者的主要症状为失听,所以中医一向隶属于耳聋一门。这两种病治愈率很低。宋代名医庞安常给人治病,莫不着手成春,门庭若市,还有不少著作,对中医学作出了不少贡献。可是他自己耳聋,却一无办法使自己复聪。所以元代郭翼(昆山人,曾献策于张士诚,未蒙采纳,乃归隐种田以终天年)在《雪履斋笔记》中谓:“庞安常愈人病如神,自患聋疾,终身不能愈。彼又岂少治聋之方哉。”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是听力减退,大多为传导性,也有吕内测验为短阳性者。这种失听,有的早期即停止发展,有的进行性加重,少数甚至可以全聋。

患者常有耳鸣,偶然也有眩晕。个别病人还有耳道闭塞感、闷胀感,伴记忆力衰退。

检查所见,粘连性中耳炎,鼓膜完整,呈不同程度的内陷、混浊、变厚、萎缩、瘢痕或钙化斑等等。运动不良,甚至消失。如其原有穿孔者,也被半透明薄膜样新生上皮所覆盖,致鼓室内清晰可见,往往误为穿孔。少数大穿孔残存鼓膜的边缘,也可与鼓室内壁粘连。耳咽管吹张,常示通气不良。乳突X线片检查多示气化不良。

鼓室硬化症,鼓膜常见有中央干性穿孔,很少病例无穿孔,且呈萎缩瘢痕愈合,鼓膜增厚混浊,并有片状钙化斑。咽鼓管功能,大多良好。

【病因病机】

气血凝滞,瘀结空窍。

【辨证论治】

本病着重于辨病。

本病为积液干涸而形成纤维增生,或炎症损害后的瘢痕形成,但如患者正气充沛,气血流畅,也不致造成耳聋。

·内治·

本病以活血化瘀一法为最为常用,因之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一类方剂最具有代表性。但本病治愈率不高,长期进药,亦感麻烦,因之可以用丸剂缓图。常用药有化瘀聪听丸。

化瘀聪听丸:肉桂10g,地鳖虫30g,当归尾30g,乳香10g,红花15g,鳖甲30g,落得打30g,川芎10g,干地龙30g,三七15g,甘松10g。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开水送服,每天2次,每次6g。

·外治·

采用手术治疗。

【预防与护理】

1.本病预防重于治疗,无论何种中耳炎,均要积极治疗,彻底根除。

2.手术治疗,也力争在早期进行。因为早期则鼓室的病变多为可逆性,常可以减少粘连与硬化的机会,从而改善或恢复听力。

3.配戴助听器,对听力提高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