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 食

蚁 食

饮食与人身的关系最密,影响最大,所以历来谈到保健养生时,必然不加思索地把饮食置之首位。

蚁食有两内涵:一像蚂蚁一样饮少食微;二像蚂蚁一样什么都吃,甚至最坚硬的金子也照样啃它一啃。用现代语来说,是一不求多,二不求精。

吃得少,古人一直在那里叫喊着“食不宜多、肴不求精”。三国魏大将军长吏应璩早就强调饮食必须“量腹节所食”,节就是节制你所能承受的食量。为什么要量腹?因各人食量大小不同,无法统一其标准,只有根据各人的食量来权衡。

凡食物入胃后的消化,必须胃本身的蠕动和分泌胃液。适量进食,则恰巧有适量的胃液和蠕动工作能力;过饱过多则胃液不够,动力不足,即难以完成其消化的工作。消化有问题,吸收当然有影响。在消化与吸收两个功能失职以后,人的营养即无足够的来源,怎能谈保健。少食一些,则胃液有剩余,蠕动有储力,非但脾胃没有疲劳困乏,而且营养成分也更能吸收与利用。故清代李笠翁(1611—1679年)劝人饮食要“饥饱之度,不得过于七分是已”。以医家立场来说,就是“乳贵有时(指婴儿),食贵有节(指成人)”。事实上照此实行,也非难事,但常难以做到,何也?有“贪”和“馋”两个魔鬼在作怪。

现在再谈蚁食第二方面——不求精与挑食。这是涉及对质量要求和偏嗜的问题,食物结构,各有不同。人是需要许多赖之以生存与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物质就来之于五花八门各种不同的食物中。专挑美味偏嗜的食物吃,即不可能均匀地吸收到各种各样有益物质,所以挑食相当有害。

再说求精求细,而且现在更有人认为越贵的越好,这都是愚蠢的。要知道越精制的食品,正因为它去妄去粗去得过多而营养成分也随之浪费越多,且看白米就是这样。

所以蚁食的好处,一是“食不过饱”,二是可以吸收到的营养物质品种多、质量高,再加以消化力健旺,吸收力做到“取之尽锱铢”(借用《阿房宫赋》原文)。这样的功效,正是古今养生家梦寐以求的理想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