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疱性鼓膜炎

二、大疱性鼓膜炎

大疱性鼓膜炎也属于急性鼓膜炎。它与流感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其特点比一般急性鼓膜炎多一个大疱,故名。病变局限于鼓膜或接近鼓膜处的硬骨部皮肤,一般不会病及中耳。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突发性耳深部疼痛,多为持续性刺痛或胀痛,有时同侧的头部、颊部也剧痛。至大疱破裂才缓解或消失。

耳内有阻塞性的憋气、闷胀或耳鸣,听力障碍不明显。

大疱破裂,会间歇性流出少量血性或浆液性分泌物,体温微升或正常。

检查所见,外耳道深部甚至整个外耳道皮肤充血或肿胀。牵拉耳郭或加压耳屏,常有疼痛,严重的乳突也有压痛。鼓膜形态改变,松弛部膨凸,呈红色、暗红色或紫黑色。上有疱疹,其颜色、形态、大小、数目极不一致。疱内饱储由表皮下组织间渗出而潴积的黄色半透明液体。如其夹有血液,则呈红色。以后因潴积物的陈旧而转变成蓝色或紫色。这种疱疹,以单发性为多。它的形态,有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大多在鼓膜的后上部或邻近的外耳壁,也可出现于膨出的松弛部的表层。

疱的内容物达到了饱和时,可以自行破裂,流出血性分泌物,所以鼓膜或邻近的外耳道骨部皮肤上常沾有血迹或血痂。之后可形成表皮层浅在性溃疡,这种溃疡也不难愈合。愈合后也不留瘢痕残迹。

听力一般稍有减退。如鼓膜及外耳道充血、肿胀严重者,可出现传导性聋。

若继发感染,则可引起鼓膜穿孔,但临床上十分罕见。

【病因病机】

主要为肝胆经热毒所致,即使由于风热移传而来,但一涉及肝胆经,则风热即无重要性了。因之治疗也即针对肝胆实热。

如其出血过多,则也可考虑营分有热。

【辨证论治】

主症剧痛,为热毒较盛。表证消失,说明风邪已化,当然也有仍夹风邪者。

血热者,渗液中夹血较多。

·内治·

凡风邪兼热盛者,需疏风清热,常用代表方有牛蒡解肌汤。常用药:牛蒡子、薄荷、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夏枯草等。

凡肝胆热毒所致者,当清泻肝胆经积热,常用代表方有龙胆泻肝汤、栀子清肝汤之类。如尚有风邪者,除龙胆草、黄芩,加蝉蜕、桑叶、荆芥等药。

血热者,用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常用药:金银花、连翘、竹叶、黄连、生地黄、赤芍、犀角(水牛角代)。

·外治·

如水疱饱满不破者,可用消毒针头把它挑破,但要注意,挑破时不要伤及鼓膜。当然也可采取保守疗法,使其自行吸收而待其自愈。

用黄连液或黄柏液滴耳,每日滴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