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红粒病

鼻红粒病

鼻红粒病,亦称赤鼻。本病比较少见,经常被误诊为酒渣鼻。其实它和酒渣鼻除同样病发在鼻尖部红赤之外,无相同之处。

在明代之前,此病在文献中无记载。《保婴撮要·鼻塞鼻衄》:“鼻色赤,乃脾胃实热也。微赤,乃脾经虚热。”《冯氏锦囊秘录·杂症》:“更有热血冲面而为寒所拂,是以污浊凝滞,则成鼻齇。或得之酒刺生面,上焦火盛者。”同时也可知鼻红粒病,古人也称为鼻齇。或谓以上两个例子,并没有强调为鼻红粒病,可能是指的酒渣鼻。实则以上两书俱为儿科专书,不涉大方脉(成人病),因之视为本病,谅无牵强失误。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6~7岁的女孩。病变在鼻尖、鼻翼处出现红色粒状小丘疹或为弥漫性潮红。病程可以从几年到数十年,一般到20~30岁可以自愈。本病绝对不侵害于成人。虽然与酒渣鼻难分彼此,但凭此病专作于女孩不犯成人这一特点,即不会有误诊。

【病因病机】

《保婴撮要》认为本病是脾胃积热,并有虚实之分。《冯氏锦囊秘录》认为同成人的寒邪外束与内在之热,终而滞积成瘀。目前临床认为是胎毒夹肺热。

【辨证论治】

这种慢性病,除对外貌有影响外,对健康无其他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服枇杷叶膏,可清泄肺热。每天晨夕,各取一匙,开水稀释后饮服。膏味甘甜,易为儿童所接受。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我们治疗用的“枇杷叶膏”,绝非“枇杷膏”。盖前者只供药用而清肺化痰,后者不供药用而助湿生痰,多服可损胃气。近贤陆士谔曾谓:“枇杷膏,是用枇杷叶煎熬而成,不是用枇杷煎熬而成。考枇杷,甘平润肺,清热生津,多食即助湿生痰。枇杷叶味苦气平,隆冬不凋,盛夏不萎,禀激流扬清之性,抱忘炎耐冷之姿,静而能宣……所以枇杷叶膏,能清肺化痰止嗽。枇杷果膏,能助湿生痰滑肠。在药性上枇杷之功用,与枇杷叶之功用,大不相同……尚望熬膏者注意及此,弃果用叶,则病人较能有益。”(录《士谔医话·医论》,1936年上海校经山房书局版)

【预防与护理】

1.妊娠期不食辛热之品,如芥菜、辣椒、胡椒之类及酒类。

2.局部保持清洁,避免摩擦。

3.禁止外用药涂擦。

4.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饮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