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嗅觉缺失
本病又称失嗅症,中医所谓鼻聋就是针对此病而命名的。《诸病源候论·鼻候》:“肺气不宣调,故不知嗅而为齆也。”《外科大成》:“鼻聋者,为不闻香臭也。”《论衡·别通篇》:“鼻不知香臭曰雍。”因之可知齆、鼻聋与壅,都是古代嗅觉缺失的病名。
此病以缺失程度而论,可分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以时间而论,多为暂时性,亦可为永久性。凡鼻腔单侧发病不致引起注意,除非两侧同病时,才能发现嗅觉的缺失。
【临床表现】
除由鼻腔病如息肉、息变、肿瘤及分泌物阻塞的失嗅在检查时可看到病变之外,其他的俱无任何病变可见。
至于《孔子家语》“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闻不到香臭,那是鼻子对某一种气味,闻的时间过长而造成暂时性的嗅觉麻痹,不能视为失嗅。
对嗅觉的检查,一般门诊或大批体检多用小瓶,分装各种有气味的物品,以日常习用者为宜,如醋、麻油、酒、大蒜、香水等等。如用药物则以冰片、山柰、茴香、阿魏、乌梅、肉桂、佛手之类。令患者手指压闭一个鼻孔,向各瓶内嗅味分辨。一侧试后,再换另一侧,如在其中再添入无味者如白开水、滑石粉之类迷惑受检者,则更有意义。
【病因病机】
每个人对气味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大多数人至少可以辨别4 000余种不同的气味,甚至还可以更多些。《清异录·果》载有:“瓜最盛者,无逾齐赵,车担列市,道路浓香。故彼人云,未至舌交,先以鼻选。”鼻子能选择水果,当然是嗅觉正常。缺失的原因有二:其一,由鼻息肉、中甲息肉样病变、肥厚性鼻炎、异物、肿瘤或分泌物堵塞等所造成,近人称之为“呼吸性失嗅症”。即《医方考·辛夷散》:“鼻生息肉,气息不通,香臭莫辨。”其二,是“真性失嗅症。”《诸病源候论·鼻候》:“肺主气,其经手太阴之脉也,其气通鼻。夫肺脏调和,则鼻气通利而知香臭。”但肺脏之失于调和,更有许多因素。本文讨论的就是“真性失嗅症”。
风冷:《诸病源候论·鼻候》论述“若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
风寒入脑:《张氏医通·七窍门下·鼻》论述“若风寒客于头脑,则气不通,久而郁热,搏于津液,浓涕结聚,则鼻不闻香臭……”
心肺积热:《圣济总录·鼻门》论述“若心经移热于肺,致肺脏不和,则其窍无以宣达,故为齆鼻。”
心肾不交:《赤水玄珠》论述“使心肺之气,得以交通,则鼻利而闻香臭。”
大肠气不上行:《医述》论述“人有鼻病,不闻香臭者,病在大肠,气不上行。徒责之肺,无益也。”
卫气失守:《冯氏锦囊秘录·方脉鼻病合参》论述“若因卫气失守,寒邪客于头面,鼻亦受之,不能为用,是以不闻香臭矣。”
七情、六淫:《济生方》论述“若七情内郁,六淫外伤,饮食劳役,致鼻气不得宣调,清道壅塞。”
现代临床常见以下几种情况。
心火偏旺,肺阴暗耗: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一切精神、意识、思维,以及六根(借用释家语)感受,都属于心。所以《难经·四十难》认为“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一旦心火偏旺,即可烤烁五液。而且肺金正是心火克伐的对象(火克金),故而肺阴必然先遭其殃。肺阴一耗,鼻无濡养灌溉之源,则失其司闻之职。
清阳不升,浊阴蒙窍:清阳又作清扬,例如曹植《洛神赋》:“纡素领,迴清扬”。《无量寿经》也认为清阳之气,是“清凉哀亮,微妙和雅”。因为头面诸窍,目能视、耳能听、舌能辨味、喉能发音,当然还有鼻能闻香臭,都是依赖清阳之气来清空诸窍。《荀子·法行》:“叩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可以证实这个论点。《淮南子·天文》更说得透彻,谓“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也”。所以薄靡之气主宰诸窍,才能正常无事而各司其职。一旦浊阴上蒙,诸窍失清失空,则鼻不能闻香臭。但这清阳不升,浊阴蒙窍之中,又有虚实之分。
实证:乃湿浊蒸郁于下,浊气氤氲上腾。虚证:主为脾气衰微,无力鼓舞其清阳之气上升。清阳不升,浊阴势必上潜。
【辨证论治】
呼吸性失嗅和真性失嗅的区别,主要依靠局部检查。
如经局部检查而排除呼吸性失嗅,则主要依靠脉舌与全身症状来辨证。
此外,属于脾气衰弱所致的清阳不升者,鼻黏膜可能呈苍白。
·内治·
心火偏旺,肺阴暗耗:当用清心补肺法,常用方可取导赤散与百合固金汤综合裁方,常用药:生地黄、竹叶、木通、百合、熟地黄、麦冬、沙参等。后期,出现虚证者,则心肺双补,常用方有天王补心丹合大补阴丸。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远志、酸枣仁、五味子、川黄柏、知母、龟甲等。
湿浊内蒸而致清阳不升:用实脾饮除干姜、附子,加石菖蒲、路路通、防己、荷茎、葱茎之类,用以开窍通窍。
气虚而致清阳不升:用益气升清方法,常用代表方有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之类。常用药:升麻、柴胡、党参、黄芪、白术、白芍、葛根、甘草等。
·外治·
可取通关散鼻,取嚏。针刺取穴:迎香、上星、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