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淡中生活

在平淡中生活

平淡也称平澹。是指日常生活中既没有高的山峰也没有低的凹洼,平平常常,稳稳定定,一无大惊大悲大恸大喜的处境,是最适合保健养生的生活。所以自古以来的人最欢迎它,例如:宋代王巩要求“性贵平淡”,明代张居正(1525—1582年)也主张“人之才性,以平淡为上”,清代龚自珍(1792—1841年)也要求自己“百年心事归平淡”,近贤谭嗣同(1865—1898年)说得更富于哲学,谓“平澹无奇,发于自然”。所谓“自然”,就是一个“真”字,我们本来应该“任其天真”,而我们保健养生的关键,就是要“任真”,在第一章“一句诠言”中已郑重而细致地讨论了这个问题。“任真”是抽象的,凭这个在平淡中生活来具体表现出来。

既以淡为最合适,那么过淡的不足和过浓的有余,都非所宜了。浓、淡两字本来取用于颜色和饮食,但现则已延伸到许多方面。例如宿舍的星级宾馆化装潢,称浓;明窗净几,无灰无尘,称淡;假如进一步淡下去淡到室如悬磬,一桌一凳一床,则又非淡了。衣着名牌服装名牌鞋袜,就是浓;休闲净洁,适合身材,就是淡;淡过了头而三角裤一条,则又非所宜了。现在“淡”的是生活琐事,凡对一切日常生活及其用品,求得合理、卫生、舒适、安全够用而不浪费,这就是淡。一味追求过甚,越出正常范围以外的,就是浓。浓了就可以走到你所要求的反面,也就是变利为害。淡过了头虽然比浓的危害小得多,但“舒适”则失掉了,何苦。用一句俗语来说,一切不要过分。因为生活琐事太多,这里举例一二。

饮水当然要求开水,当天烧的,没有污染过的,这已足够。如其你特别讲究卫生,常喝蒸馏水,那就过浓了,非但对你无益,而且反而招来损害。因为蒸馏过的过于净化,并不适合于人的机体需要。

噪声明显为声的污染之源,但你尽量求得幽静就够了。如其真的进入无声环境,也不会给你一个快活神仙的日子过。德国一位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几名受试者居在一个完全没有声音的房间里,受试者一开始可以听到自己心跳声和血管里血液流动声,之后又听到行走时关节摩擦声,即使沙沙的衣服声也能听到。半小时后,听觉更加灵敏,即使轻吸一下鼻子,就若听到了雷声,甚至一根小针掉到地上时,也会听到像一个大铁锤叩击声。一小时后,受试者开始感到极度恐惧,精神高度紧张。三四小时后,受试者便逐渐失去理智。所以科学家们告诉我们,既要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同时也要创造一个“和谐而适度的环境”,就是一个“淡”字。

有人认为睡眠时间愈长愈好,可以对健康帮助愈大,错了。早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年)认为,人的睡眠宜少不宜多。据统计,人在紧张、少睡眠情况下,比松弛、多睡眠时发病率低25%~38%。为什么?因为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中枢神经细胞产生大量的神经肽。这种神经肽,可以增强体内免疫系统的吞噬细胞对入侵体内有害微生物的吞噬力量,以减少生病。

在日常生活中林林总总的好事,你做过了头,也就是失去“淡”,不论过“浓”或过“淡”,都会成为坏事。虽过“淡”比过“浓”要好些,但毕竟没有坚守“淡”字的必要。明代郑瑄的“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宁少毋多的求淡排浓思想,的确是保健养生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