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瘘管感染

先天性耳瘘管感染

先天性耳瘘管,或应称先天性耳前瘘管,中医称为耳漏、耳瘘。大多发生于耳轮脚或耳屏的前上方。故《疡科心得集·辨耳痈耳菌虚实论·附》论述“耳漏生于耳根翎上”。上海土语,称聪明眼(洞)。约1.2%的人有此瘘管,女性比男性更多,为17∶1。

这个小孔是瘘管的外口,属于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平时并无痛苦。大多为一侧,但也有少数为双侧对称存在者。一旦感染,就成为耳科病中的一个疾病。

它常为盲管,深浅不等,从几毫米到1.5厘米以上,大多为单纯的铳状无歧,和皮肤呈平行或轻度垂斜,也有途经迂回分歧而可伸展到外耳道的深部。常位于耳屏与耳轮脚之间的前方,耳轮与对耳轮之间较罕见。管腔常有正常的分泌物,如若外口闭锁,则郁积腐化而发臭。这时加以挤压,即有白色牙膏样的干酪性物质溢出,有臭气。

一旦感染,则局部红肿、疼痛,酪样物化为脓性分泌物。排尽脓性分泌物,可以愈合,但常反复发作。因为盲管的外口大多在上端,管底在下,常使袋形腔中积脓,引流不畅,无法排尽,所以一经感染,即难愈合。正如《医门补要》谓之“兜脓”。

长期不愈者,瘘管附近肌肤会发生溃烂。如其管腔分支多者,更易复发而难于愈合。

【临床表现】

平时无不适感觉,挤压时常有少量奇臭的白色黏稠性或干酪样分泌物从管口溢出,一般不引起注意。

感染后,即外口闭锁,局部肿胀、充血、灼热,疼痛也逐渐增加。自溃或切开后,排尽脓液,一切炎性症状迅速减轻或消失。但也有反复发作不休者。《刺疔捷法·耳涌疔》《七十四种疔疮图说·耳疔》中半数以上是本病。

炎症严重时,耳下区可有淋巴结肿大、压痛。还伴以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但为时不长,至多两三天。舌多黄苔,脉大、浮数。

【病因病机】

常因盲管中干酪样物质长期存在,使该处经常湿润,故容易发酵霉腐。一旦因肝胆经积热上犯,外受风邪,于是风热相蒸化为热毒而发作成疡。

【辨证论治】

首先辨病,根据局部的红、肿、热、痛、化脓与所犯部位及以前就有瘘管,不难指出本病。同时根据《灵枢·痈疽篇》“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的理论,无疑是热毒所致。但轻重程度不同。

因为病在耳郭,隶属肝胆经,所以也强调为肝胆经积热蕴毒。

·内治·

一般用清热解毒法,轻症宜五味消毒饮。常用药: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天葵子等。

重症当用黄连解毒汤。常用药: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金银花、连翘、生甘草等。

更针对肝胆两经者,常取用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常用药:龙胆草、山栀子、生地黄、赤芍、当归、车前子、泽泻、茯苓、竹叶、碧玉散。

·外治·

初起,用青敷药。已成脓者,应切开被闭锁的瘘管外口。必要时扩创,使脓液顺利排泄干净。

初期取用五五丹,外贴小膏药或黄连膏纱布,但后者远远不及前者的密封性强,尤其是在生肌阶段。因为有密封性的可以产生自然的氤氲之气,有利于创口加速愈合。当然,皮肤过敏者,那就不利于小膏药而必需黄连膏了。必要时可插药捻子。之后,随炎症的消退,五五丹改为七三丹、九一丹。最后用生肌散,外面仍然盖贴小膏药及黄连膏纱布。对反复发作感染的瘘管,宜用手术切除。

此外,也可采用中医传统的腐蚀拔管法。方法是取药捻子(大小、长短、粗细根据管腔的大小深浅而定),先将小膏药药粉擂上,再粘上适量的白降丹粉剂,插入管内,并须注意,插捻子必须直插到底,要求盲管底端不留丝毫余隙。外面用小膏药密封,隔24小时后,拔出捻子,即有一层腐败物附着于捻子上面。此时瘘管腔已相当大,肉芽干净。然后改用生肌散,每天换药一次,至愈合为止。

白降丹可使局部疼痛,必要时可掺入普鲁卡因粉末适量,比例最好为1∶100。

炎症消失后可采用手术摘除。手术前应在瘘管内注入亚甲蓝。一般采用局麻,围绕瘘管做梭形切口,分离瘘管周围组织。凡见到亚甲蓝着色或未着色的管壁及瘢痕组织,均予全部切除。手术必须彻底,以免瘘管组织残留而再度形成。一般术后创口一期愈合,少数创面过大而无法缝合者可考虑植皮。

【预防与护理】

1.患有先天性耳前瘘管者,平时注意不要对它揉抚挤压。

2.感染以后,及时医治,及时换药,保持清洁与干燥。

【医案】

·案一·

杭某,男,8岁。1991年7月16日初诊。南京。

右耳以久病而于今春手术,同时将先天性耳瘘管也手术切除。却从此经常以瘘管作俑,再三复发。刻下最近一次复发脓泄而敛。

检查:右侧外耳道潮润,瘘管泄脓后的瘢痕隆起而潮红。耳轮满布湿疹、充血、渗液。右颈扪到黄豆大淋巴结二三枚,无压痛,舌薄苔,脉实。

医案:中耳炎,病之源也;瘘管频频急发,症之本也;耳外湿疹,症之标也。炎暑已届,正是剧发之令。是可标本之症,新旧之恙,同时兼顾。

处方:

山栀子10g  黄芩3g  白鲜皮10g

豨莶草10g  白术6g  碧玉散包12g

7剂煎服

黄柏粉蜜调,外敷局部。

二诊1991年7月30日。右耳瘘管之患初告结束。但耳中尚在渗液,肌表浅在性糜烂渗液。舌净,脉平。

医案:耳脓未涸,皮蛀正甜,当此酷暑时令病也,从清化为治。

处方:

金银花10g  菊花10g  豨莶草10g

白鲜皮10g  青蒿10g  苍术6g

地肤子6g  绿豆衣10g  六一散包12g

5剂煎服

黄柏滴耳液,滴耳。

三诊1991年8月9日。瘘管外口,又见隆起,轻度充血。舌薄苔,脉平。

医案:瘘管又在鼓脓,但脓量奇多,傍无炎势。拟予清解以观察。

处方:

川黄连3g  川黄柏3g  大贝母10g

白芷6g  陈皮6g  天花粉10g

半枝莲3g  甘草3g 5剂煎服

青黛散,麻油调敷。

按语:干祖望认为,本病从瘘管结构而言,管中趁物积聚,发酵腐败,必致痈肿。从肝胆经脉环绕耳周而论,肝胆湿热,循经上蒸,或兼感风邪,致耳部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成痈疡。风胜则肿,热胜则红而痛,湿胜则脓水淋漓,病程缠绵,诸邪之中,以热毒为主。故他主张本病应内治与外治结合,而以外治为主。内治一般以清热解毒为大法,佐以疏风渗湿。轻症用五味消毒饮,重症用龙胆泻肝汤,在病之初起,可以加入桑叶、防风、菊花等疏散风邪之品。外治也有考究:初起局部红肿,宜消散为主,可在患处敷青敷散,脓肿形成之后,须切开被闭锁的瘘管外口,使脓排出,然后用蘸上五五丹之药捻插入瘘管,以提毒祛腐,待脓少肿减则改用九一丹药捻。脓尽、肿势退后,在局部可撒少许生肌散,外敷黄连膏纱布。对经常发作,反复感染的瘘管,宜予手术切除或传统的“腐蚀拔管法”。

本案患者由于瘘管感染而致右侧外耳道潮润,瘘管泄脓后的瘢痕隆起而潮红,耳轮满布湿疹、充血、渗液,是典型的外科症状。干祖望也宗外科法处理,并结合病之本、病之源、病之标、病之时令,治以清热燥湿,方中栀子、黄芩清热燥湿,白鲜皮清热利湿,豨莶草祛风胜湿,白术健脾化湿,碧玉散即六一散加青黛,清暑利湿而又有泻火之功。外治以黄柏粉外敷局部,功专清热燥湿。

二诊时瘘管之症宣告结束,侧重治疗耳中及皮肤之渗液,继续治以清热燥湿,原方出入,此时干祖望已考虑到热毒的因素,热邪侵袭,多易化毒,方中的金银花、菊花、绿豆衣都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而绿豆衣更是能解诸般药石之毒,可谓解毒神药。三诊时由于各种原因,瘘管感染有反复的趋势,治法仍宗前方。

·案二·

毛某,女,1991年8月5日初诊。南京。

右耳先天性耳前瘘管,经常急性发作。两年前做过手术,一度平稳,两月前又化脓发作。

检查:右耳轮脚处有一珠子样突起,光透有阴影。舌薄苔,脉平。

医案:瘘管本非炎症,藏垢纳污之后,则成疡矣。一度开刀,恨未根治。今取中医“扶正以祛邪”手法,冀其管在不炎。如其再度发炎,则不能不乞灵于操刀之一割。

处方:

生黄芪10g  大贝母10g  太子参10g

白术6g  金银花10g  白芷6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先天性耳前瘘管在不发作期一般不需要做特殊治疗,这里选取的是化脓发作期的治疗案例。西医在急性感染期一般应用全身抗生素,成脓者切开引流,感染控制后手术切除。中医在治疗时仍是内外同治,一般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法则。干祖望在诊疗先天性耳前瘘管继发感染时,既重视望闻问切所得的资料,也对仪器检查所见的情况有独特的认识,他往往能见微知著,抓住不容易被人发觉或重视的细节,结合自身深厚的中医底蕴,创出一套自己治疗该病的优势疗法。

譬如本案患者,患处并无红肿热痛等典型阳证疮疡的表现,舌脉相参也得不到使用清热解毒的证据,我们面对这种情况有可能会束手无策,毫无头绪,而干祖望善于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检查发现患者右耳轮脚处有一珠子样突起,光透有阴影,他敏捷地认识到这是中医的痰病,本当健脾化痰,标参清热解毒。方中黄芪补气而能消肿,太子参、白术益气健脾,贝母化痰祛浊,金银花清热解毒,白芷疏散外邪,甘草调和诸药,金银花、白芷、大贝母、甘草又取“仙方活命饮”之意,是治疗疡症的常用方剂。

本案值得推敲的是:一般治疗疡症,都是以攻法中的清热解毒等为常法,干祖望结合全身辨证,竟然创造性地运用补法而收功,他认为正气充沛,诸邪逊色,也就是张元素所说“满座皆君子,小人无藏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