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疼痛

三、辨疼痛

疼痛,几乎是一切动物通有的感觉。它是由于气血壅滞、经络阻隔不通或火盛毒炽、腐筋蚀肉等所致。虽然是正常的病理反应,但对机体却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故《慎疾刍言》谓之:“痛则冲心犯胃,耗血亡津,恶证发生矣。”根据痛的不同类型,就可以分析出造成这种疼痛类型的是哪一种中介症,因此在诊断上也有较大价值。

我们固然知道,不同的中介症,可以造成不同类型的疼痛。但也可以在两大客观因素之下使疼痛的参考价值有所降低。对这一点也需加以认识,以免被假象所扰乱。其一是疼痛在患者主观估计上有极大的出入,同样一个致痛因素,在不同人的机体上会形成不相等的疼痛反应程度。有些人对致痛因素很有耐受性,有些人则对致痛因素特别敏感,《形色外诊简摩》称这种差异为“忍痛不忍痛”。忍痛者,如《尚友录》载“关羽……曾为流矢贯左臂……羽伸臂命凿之,血流淋漓,饮酒自若”;不忍痛者,如《酉阳杂俎》载“吴太医,治孙和夫人,曾醉舞如意,误伤邓颊,血流丹婉弥若”。事实上前者的痛,肯定是重于后者的,而所描述的疼痛程度和表现,却是后者反重于前者了。其二是与病变发生的组织与部位有关,凡组织疏松之处,疼痛可能缓和些。反之,疼痛自然厉害些。证之《灵枢·论痛》的“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焫亦然”,也完全符合。

痛有自发痛和压痛。自发痛乃系自然发生的痛。压痛是指加以触压时有疼痛,放开时并无任何痛觉,它与自发性痛并无本质的不同。对自发痛者加以按压的时候,患者往往也会疼痛到难于忍受的程度。当然,压痛也有轻重之别,一般轻压即痛者,在文献中便称为“拒按”。以下所讨论的,为各种中介症所致的疼痛。

1.热痛 热痛见于皮疮、肉疮及筋疮的为多,故一定是伴有红肿、灼热的症状。一般在皮疮者为刺痛、燥裂痛、灼痛,在肉疮者为切痛、裂痛,在筋疮者为牵引性痛而伴有酸或胀感。在手指、足趾及皮肤紧张处者,则有跳痛或抽掣痛。总的说来,都是属于锐痛一型,而且会有灼热感,痛时拒按,遇冷则感觉舒服些。

2.寒痛 寒痛多发生于肉疮、筋疮、骨疮,肌肤色白不变,痛处固定不移,且以钝痛为多。有时伴有麻木或酸楚的感觉。痛时喜揉按,遇暖则疼痛即缓。

3.风痛 肉疮、筋疮多见风痛。它的痛区较为广阔而又游走无定,是一种游走性疼痛。如在筋疮,会有放射性疼痛,有时也有酸楚发生。

4.瘀痛 多见于肉疮、筋疮、骨疮,其痛沉重黏着而固定不移。接触或冷或热的刺激时会有短时期的舒服,但也是拒绝揉按。

5.气滞痛 多见于肉疮、筋疮。其痛区虽然不若风痛的善于游走,但也并不固定在一处。虽然尚局限而面积则较大。痛势以钝痛为多。

6.郁痛 多见于肉疮、筋疮、骨疮。其痛的特点,第一为隐隐然似痛非痛;第二为突然地来一次闪电样的掣痛,痛虽尖锐,但片刻即消失。不过不论为第一或第二种情况,俱为阵发性的痛。如情绪上有不良刺激,则会立刻发作或加重。

7.虚痛 多见于除了皮疮、脉疮以外的一切虚证疮疡。其痛型介乎固定与游走之间,在疲劳及饥饿时更显著,喜揉按,按则疼痛稍缓。凡严重的虚痛,往往有过敏性锐痛或余象性(即真正的疼痛已移去,好像仍有疼痛者)的感觉。

8.空痛 见于少数疮疡溃破之后。痛的时间,由数分钟至1~2天,其长短因疮疡的脓腔大小而决定。其唯一特点,是加以压迫疼痛立即消除。

9.蒸脓痛 见于一般疮疡,但骨疮较为少见。其痛势开始为阵发性的钝痛,然后则为持久性的锐痛,所谓“痛如雀啄”。其痛十分严重,在夜深人静时更甚。最后转为胀痛,一直持续到溃破泻脓后方可减轻或消失。

总之,疮疡的形成,各自不同,而疼痛的产生,更非一致。虽然古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或“痛由不通,通则不痛”等说法,但是不过系原则性而言,诚如《外科理例》所谓:“大抵疮之寒热虚实,能皆为痛”。

此外,对“不痛”的疮疡,也值得一提。

疮疡疼痛,事出必然。至于皮肤痱痤,逆胪嵌爪的没有疼痛,却非异事,因为本非大症而坏及深部组织。至若肿胀猖狂,反而不疼不痛,则苟非大毒,无以致此。所以这种不疼不痛的出现,其危害性实则倍于大痛者。一般不痛的疮疡,计有三类。

见于肉疮者,为已转化为臁疮(也有少数是疼痛的)、瘘管之类。因为腐烂日久,时而稍稍收敛好转,时而发展恶化,反复频繁,几经寒暑,流水不涸,痛痒俱无者,乃久烂之余,津液干枯,形同槁木,冥顽不知,所以出现不痛的局面。

见于脉疮者,如面部疔疮,因循失治或妄加挤压,曾不终朝而毒邪内陷走黄,胸闷恶心,神思昏聩,这个阶段则局部已麻木失知而出现不痛。这是“神先肉死”的现象,故不痛。

见于筋疮、骨疮者,如痰、阴虚瘰疬等,起发坚硬,木肿不痛,这是阴霾无阳,至冷而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