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 喉

咽 喉

历来中医文献,总是咽与喉放在一起来谈的,因之任何一部古书中不可能找到将二者单独讨论的。尽管有时也咽、喉分论,但到临床上即无法明辨。反观现代医学,咽是咽、喉是喉,解剖、生理、疾病和治疗一直明确地分开。现代医学认识咽喉是“梯型”,由鼻咽、口咽、喉咽到喉,从上到下,级级分清,一如扶梯的上下有序。而中医则呈“屏风型”,为咽喉骈立,各有一管。也就是把气管上端为喉,食管上端为咽。如此则口咽、喉咽两个部位,为呼吸、纳食共同占有的领域,当然就没法分开了。所以中医所指的咽,不一定是现代医学所指的咽;喉也不一定是现代医学所指的喉。

【摄取食物】

《灵枢·忧恚无言论》:“咽喉者,水谷之道。”

《太平圣惠方·咽喉论》:“咽者,嚥(yàn)也。空可咽物,通利水谷,胃气之道路。”

张子和《儒门事亲·喉后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咽以纳物,故通于地。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合,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相交为用,缺一则饮食废而死矣。”这说明咽是摄取食物的孔道。至于为什么能保持其正常功能,林珮琴《类证治裁·关格》解释:“下不得出为关,二便俱闭也。上不得食为格,水浆吐逆也。下关上格,中焦气不升降,乃阴阳离绝之危候。”这说明人能保持咽的正常纳食功能者,是由于中焦之气有升有降及阴平阳秘。

【呼吸】

《灵枢·忧恚无言论》:“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太平圣惠方·咽喉论》:“喉咙者,可以通于气息,呼吸出入,主肺气流行,故为肺之系。”

这是说明喉(古人经常还把咽也包括在内)的主要职责,是呼吸。喉之所以能够正常进行活动,《灵枢·五乱篇》解答为“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肺,则俯仰烦喝,接(《甲乙经》接字作按字)手以呼”。所以呼吸的正常进行,是在于泌浊分清,气血调和。

【发音】

《灵枢·忧恚无言论》:“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这里虽然没有现代医学描写得具体与详细,但已说明喉是发音器官,以及辅助器官对配合发音进行的密切而协调的合作,是十分客观而科学的。至于通过什么动力来促使发出声音,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认为:“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所以言出声成,全赖乎肺气之鼓舞。而这种肺气则有赖于肾气的充沛,因为“精可化气”之故。《法言·问神篇》的“言,心声也”,言语的措辞、结构及语气的轻重缓急,完全被君主之官的“心”主宰。至于徐春圃《古今医统》的“舌为心之苗,心病舌不能转,则不能言语”,那是中风失语,称舌喑,与发音问题无涉。

《素灵微蕴·五声解》中解释发音是“弦绝者音嘶”。虽然不能说两百多年前黄元御早就知道一套完整的声带发音原理,是声带如“弦”似“簧”一样地震动而造成声音,但这个譬喻毕竟是先进的。又谓“凡声不离气”,考发音功能,即使现在对声带究竟如何会颤动,各派尚无统一认识。这个“气吹论”,仍然统治着整个声学领域,所以黄元御此说,还是比较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