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梗阻

喉梗阻

喉梗阻,传统名称为肺绝喉风。

中医自《内经》讨论喉痹之后,留下了不少名称,除去清代一些俚言鄙语以外,大致如下:喉痹、马喉痹、咽中闭塞、咽喉闭、聚毒塞喉风、真正锁喉风、呛食喉风、内外喉肿、走马喉痹、内肿锁喉风、匝舌喉风、肺绝喉风、叉喉风、夺食风、鱼口风、走马喉风、紧喉风、弄舌喉风、喉闭、呛喉风、吹舌喉风、风火喉等。由于名称过于庞杂,使人无所适从。所以1960年版《中医喉科学讲义》称为急喉风,并谓“本病因其来势迅速,其急如风,故名”,笔者深表同意。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大多为吸气性困难,鼻煽,甚至锁骨上窝、下窝、肋间隙、剑突下窝,都发生吸气性凹陷。一如《景岳全书》所描述的“喉窍紧塞,息难出入……救不堪之状,甚可怜也”。这是“喉风十六绝症”中“鼻煽唇青”一绝。

声音改变:常见的为发言无音,所以有“声哑喉”或“哑喉风”等称。在呼吸时可以发出嘟吼声或吹笛声。这是“喉风十六绝症”中“哑喉呛食”一绝。

喘鸣:为吸入的气流通过狭窄的声门而发生的,一般阻塞愈重而喘鸣愈响。这是“喉风十六绝症”中“声如锉锯”一绝。

缺氧:因吸入的氧气不足,不能维持其需要,患者即四肢厥冷,面青唇绀,冷汗淋漓等。这是“喉风十六绝症”中的“汗出如珠”一绝。

正气衰竭:经过疾病的折磨,终至正气衰竭,阴阳离决。表现于脉诊由细数而到摸不出,呼吸由没有节奏而到慢慢停止,全身瘫痪松弛,终至衰竭而虚脱。这是“喉风十六绝症”中“脉细身凉”“六脉沉细”和“天柱倒折”的三绝。

假如有办法检查喉部的话,偏重于痰者,披裂、会厌襞都呈严重水肿,青灰色或青蓝色,分泌物奇多。偏重于热毒者,严重充血,分泌物稠黏色黄。偏重于风者,水肿充血,俱不严重,甚至不明显,但纯属风邪为患的殊为少见。

总之,此病发作仓猝,发展迅速,来势凶猛,病情危险。

【病因病机】

风:《景岳全书·二十八卷·咽喉》论述“风邪闭塞喉窍”。

风热:《医方类聚》论述“肺脾二经,积蓄风热,则经络不利,气道壅塞。邪毒之气,致于咽喉砂”。

风痰:《喉科杓指》论述“肺感时邪,风痰上壅”。

风毒:《普济方》论述“风毒客于喉间,气结壅结而生热,故喉肿塞而痹痛”。

火:《喉科指掌》论述“此系急症,肝脾火闭不通”。

热毒:《诸病源候论·马喉痹候》论述“热毒之气,结于喉间”。

毒:《奇效良方》论述“喉关聚毒”。

厚味:《喉科紫珍集》论述“因食厚味,受风热而起”。

心肺有邪:《喉证明辨》论述“邪热客于心肺”。

多因素综合作用:《喉科心法》论述“乃实火为患,脏腑积热,热甚生风。风火迅速,鼓激痰涎,堵塞咽喉隘也。”

喉梗阻的原始致病因素较多,把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喉外伤、喉肿瘤、声带麻痹四者排除之后,常以风、热、痰三因为多,尤其是痰与热毒。因此,可以引用《喉科心法》语,谓“乃实火为患,脏腑积热,热甚生风,风火迅速,鼓激痰涎,堵塞咽喉隘也”。

治疗稍有失当或失时,即可引起死亡。现因气管切开术的普遍采用,病死率已大为降低。

【辨证论治】

急性咽喉病,中医早有定律,为风、热、痰三证。

凡偏于风者,不论全身症状或局部症状,除呼吸困难之外,都比较轻微。但三者之中偏于风者最少。

偏重于痰者,局部病变以水肿为主,痰涎也多,常可潴留于喉头而增加堵塞。舌苔白腻或滑腻如敷粉,脉多濡滑。

偏重于热毒者,局部必有严重的充血,口中并有浓郁的臭气。全身症状有高热、大便秘结、小溲红赤而少、神烦不宁等。舌苔黄腻或糙黄,脉多洪、大、数。

不过这三者,大多同时存在。而且还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而转化,这种转化异常迅速而莫测。

·内治·

治疗本病,重在抢救及时。中医对此病,一向强调“飞骑急救”,争取抢救时间,也即俗谚所谓“走马看喉风”。稍有失当或失时,即可引起死亡,随着气管切开术的普遍采用,病死率大大降低。

第一要务是解除呼吸困难,只要有一息可通者,即有希望存活。

急救时暂不用汤药。“丸以缓图”,这是一般的认识,但少数几种丸剂,比汤剂来其效更速,而且紧急仓促之际更能随时取用。这一类药,有雄黄解毒丸、六神丸、控涎丹、梅花点舌丹、救心丸等。

急取雄黄解毒丸吞服。每次1.5g,开水送下。必要时每隔6小时服1次,但每天不能超过3g。如此丸预备不多,甚至没有,急用六神丸代替,每次10~15粒,6小时1次,开水送服。经过内外施治,呼吸必然暂时缓解可通,然后急用汤剂。

凡偏重于痰者,当消痰退肿以利咽。常用代表方有麻杏石甘汤合蝉蜕、马勃、干地龙、天竺黄、胆星等。

如偏于热毒者,法当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常用代表方有黄连解毒汤合导痰汤共进,犀角地黄汤更是有力的峻剂,目前犀角在配方中的代用品为水牛角加量应用。常用药:黄连、黄芩、山栀子、法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枳实等。

如偏于风者,当息风消痰利咽法。常用代表方为导痰汤合三虫散同用。常用药:胆南星、法半夏、陈皮、茯苓、全蝎、白僵蚕、蜈蚣、甘草等。另外,可将羚羊角粉、全蝎(或蜈蚣)、白僵蚕等分为细粉剂,每天3g,分2~3次内服,开水送下,儿童减半。

总之,本病的内服药,力求药力猛、见效快,而且还要拿到即用,不能耽误。

除六神丸外,控涎丹也可暂代。用量每次1.5~3g。小儿可用鲜竹沥,每次1~3毫升,每隔2小时1次。猴枣(并非猴枣散)研粉,而且要研细如尘灰,开水送服,每天3次,每次0.3g。

·外治·

外治与内治一样,力争急速。

中医三法(桐油钱、巴豆油烟熏及擎拿)以其有违科学或方法拙笨或疗效不高,悉已废弃。但身为喉科医师,不能不略知一二,作为医史常识,并非兴“思古之幽情”。

唯气管切开,为唯一的好办法。

【预防与护理】

1.严密观察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以及是否有烦躁的表现。

2.取出口中义齿。

3.周围环境保持安静,光线适宜,室内通风,但避免直接吹风。

4.冬天取暖时,热源不宜置于近处,包括空调等。

5.卧位一般取头高足低位,但不宜在头下垫物品,可垫高头侧床脚。

6.忌食含糖及脂肪高的食物。

7.观察大便,注意保持通畅。如有便秘,取灌肠,不忌服药。

8.不论水剂或粉剂,应少量地徐徐地喂饲。在听到药物咽下声之后,再喂第二匙。

9.牙关紧闭者,可使用开口器,但切忌粗暴操作。

10.如用鼻饲,水分比例宜多,使吞下顺利。

11.如发现昏迷,急刺人中、十宣,同时鼻腔内喷开关散。待苏醒之后,再做其他处理。

12.因难于进食而出现力不能支者,可静注营养液。

13.极度衰弱者,忌擎拿。

14.必要时,做气管切开手术。

【医案】

严某,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杏月初三日。

肺绝喉风,起于昨晚而加剧于今朝,咽喉捆束,喘吼流涎,艰于言语,纳食更难。脉沉而不训,舌苔黄腻。擎拿反应极微,建议速送某医院抢救。现拟方药,以免泄白:①羚羊尖三分(磨、吞);②高丽参五钱(另煎兑服);③陈胆星一钱,全蝎三钱,白僵蚕三钱,宣木瓜三钱,石菖蒲一钱,羌活一钱,竹沥一小盅。

按语:干祖望认为,第一步要解除呼吸困难,以解燃眉之急,只要一息可通,便有存活希望,汤药难以速成,急取雄黄解毒丸,每隔6小时一次,每次1.5g急急吞服,重者鼻饲,在无雄黄解毒丸的情况下,六神丸、控涎丹、猴枣亦可取用。

干祖望认为急性喉阻塞一症,风、痰、热三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因果甚则相互转化,风可化火,火能炼痰,风火迅速,鼓激痰涎,堵塞气道。不过必须认识到,水肿者以痰为主,急性炎症以热(火)为主,痉挛者以风为主,应分清主次、标本,以便有利于治疗。已缓解之后,取疏风清热消痰法,可拟麻杏石甘汤加蝉蜕、地龙、陈胆星、天竺黄;若热毒盛,取黄连解毒汤,热重者可取犀角地黄汤;风痰盛,取导痰汤和三虫散(全蝎、蜈蚣、僵蚕)。纵使是汤药,也要效力猛,见效快,煎煮各个环节丝丝入扣,不得在时间上蹉跎虚掷。如果到了Ⅳ度梗阻,汤丸不下,干祖望介绍过传统中医喉科最后的抢救三法:桐油钱法、巴豆油烟熏法、擎拿法。虽然现在临床已不再使用,但是确实在喉科史上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干祖望就曾凭借少年时寒暑苦练的擎拿功治愈过多例肺绝喉风患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松江一带名噪一时。

由于本病之凶险,故目前门诊接诊的喉梗阻患者,急性期多使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故单纯中医治疗医案收集颇有难度,这则医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记录,从干祖望的旧手札中寻找而来,患者当时已是情况危急,在擎拿功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干祖望建议其去医院抢救,并拟出一方作延缓护心之用。方中高丽参大补元气,回阳救逆,以免正虚亡阳;羌活、木瓜祛风舒筋;全蝎、僵蚕、陈胆星、石菖蒲息风豁痰通窍;竹沥清热化痰。

本病的治疗上,虽然目前已有气管切开术作为保险,但手术创伤,急虽治标,终究戕伤正气,能使得患者免除手术,还应积极用药,特别是中药的治疗,有时能起到抗生素无法取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