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术外治

二、手术外治

中医采用手术来处理疮疡,已有很久历史,《灵枢》中的“泻”“砭”“斩”等,以及《周礼》中“劀杀”等,都证明中医学在很早之前,就掌握了切开、放血、切断以及其他手术来治疗外证了。

但是后来,手术逐渐被内治法所替代,这种情况,以明代最为突出。

中医外科手术,并不太多,其原因在于中医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出发而重视内治,再则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但是几种基本的手术,还是可以在临床上应付自如的。现在常用的手术,计有:决(包括刺在内)、割、斩、剪、砭、烙、缝、劀,可称“外科手术八法”:①决——切开手术及穿刺手术;②割——割除或摘除手术;③斩——切断手术;④剪——扩创手术;⑤砭——放血法;⑥烙——烧灼法;⑦缝——缝合术;⑧劀——剔除腐肉、朽骨、异物的手术。

(一)决

是切开手术,在古文献中又称为“刺”“泻”。凡有脓之后,必须切开,不但可以排除脓液及坏死组织,而且可以消除其紧张。

在考虑切开之前,首先要辨别它的有脓或无脓。辨脓法是通过按摸的方法,也就是外科的“切”诊。一般愈浅在的愈容易辨别,反之,愈深的愈不易辨别。不过最重要的还是经验。

脓的本身,就是液体,因此我们便利用这个物理特点来进行诊断。大凡一个皮球或类似皮球的东西,里面满灌了水,在其端轻轻地敲击一下,则球内的液体即产生波浪的传导向另一端冲击。同时在它的某一部分加以压迫,则其他部分也可以感觉到液体传导的震荡。应用于人体上的诊断也是如此。在脓腔里有震荡、冲击的波动,我们名之为“应指”,《疡科心得集》称为“应手”。当然,这种“应指”“应手”,绝不可能像水在皮球里那样来得明显,尤其是深在性的疮疡。

切开的工具,在古代是用石片(砭石),以后逐渐地进步,由粗糙的铁质而到精致的钢质刀。干祖望所自创的,是“五面平”刀。所谓五面平,用剃刀钢(钢的名称)制成,一般长5~7厘米,如采用藏锋式开刀法者,只能长5厘米,包括“刀口”及“刀柄”在内。式样如一般的脚刀,所特异的是无论刀锋的一端到刀柄的另一端,以及中段的阔窄、厚薄,都是平直不弯的,刀的五个“面”都平直如镜。因为它的五面都是平的,所以只要在光滑细腻的刀石上,将刀的任何一面磨一下,马上将所有的污秽锈迹擦去而无一遗留。这样不但便于消毒,而且更增加了刀锋的锐利。

执刀方式,古人称为刀法,共有两种。常用的为露锋法,另为藏锋法。露锋法中,又分执火炬式和执笔式。执火炬式宜用于皮疮及浅在的肉疮,执笔式宜用于筋疮、骨疮及深在的肉疮。

露锋法执火炬式,专用于浅在的肉疮及皮疮,切口处不必考虑肌纹的顺逆(即纵横),只要选择疮疡有脓部分的最下边缘,将刀头进入到相应部位后,再向上向外挑起。每逢夏令的头上热疖,也可采用此法一口气切开几十个。

露锋法执笔式,用于筋疮、骨疮及深在性的肉疮,切口处需要顾及肌纹的顺逆,除了横痃切口须要逆纹外,其他都要顺纹。次之,选择脓腔的最低部位切开,可使引流通畅。再次,尽量避开关节活动处,以免愈后有瘢痕而妨碍运动。进刀时不宜鲁莽从事,切口需要长些,慢慢地切开。如遇血络经脉,可用双折硬银丝探入,以见脓为度。

此外,如在手指、手掌、足趾、足跟的厚皮处,则在切开前,先将该处厚皮慢慢地削薄,削的面积,应比疮面大1~2倍。削至薄无可薄时,也用削的角度,从侧面下刀。这样既不伤及里面好组织,而且刀口较大,不易闭锁。

藏锋法,为中医外科独具的最具优良传统的切开方法。其法,将刀平夹在右手食指、中指间,刀尖在指端部,刀口在手背一侧。并将两指夹紧伸直,则全部刀身完全隐藏在指缝内。开始手术时,先用两手再按切疮上,待患者认为医师在辨脓而不注意时,即迅速地将食、中两指第2~3两节拳曲,使右手握成拳状,则刀已脱颖而出,于是完全像露锋法中的执火炬式一样,直到疮头切开。不过使用此法,必须掌握住“稳”“快”两大要点。采用本法的最大优点,是使人特别是患者看不到刀而不会产生紧张及恐惧。当然,也有它的缺点,是消毒不严密以及脓肿位置过深难以掌握其安全性。

切开后,对深在的疮疡可探以鱼形软银丝,由四周按挤向中,使脓畅出为度。对巨大的疮疡,切开后第一次泄脓,反而不宜过多,需保留1/3~1/2,否则不但引起空痛,而且容易造成出血。

如需要创口小,则用“刺”的办法,取用工具为三棱针或四棱针。它的手法经过,大致上相同于“决”法。这种刺法,现代称为穿刺。

(二)割

割除、摘除手术,古人称为“勾割”。所用的医械,很可能就是钩刀之类。严用和《济生方》在述及治内疳疮时谓“用勾刀决断其根”,正是一种摘除手术。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记载:“里正背有肿,大如拳,元亮以刀割之”,这是指割除手术。

(三)斩

斩是一种切断手术。其实这种手术,是一种关节离断术,是从较小的指、趾关节部分予以离断。实施这种手术时,无须特种器械,很简单地迅速进行,而且骨端即为自然的末端,无须特别处置。

后世,用头发来缠扎患指(趾),逐日收紧,待至色黑肉死,然后用利刀割下,以及用蛛丝缠去等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四)剪

剪是一种扩创术。使用对象为蝼蛄疖或发的初期,以及其他疮口太小而泄脓不畅通的疮疡。施用于发的,尤其是对口发及背发,可以其疮顶点为中心,用利剪剪开,作“十”字形或“十十”字形、“井”字形。其剪开范围为已有病变的浸润区,其深度则以能充分暴露坏死组织为度。

(五)砭

砭在宋代以后,称为镰,《圣济总录》云:“法用镰,割出血。”《外科精义》云:“镰之要,在泄其毒。”它是一种放血疗法。工具为三棱针,也可利用瓷器打碎以后碎片的锐角。使用方法,如用三棱针者,就在需要砭的皮肤上轻轻乱刺,其深度至多在真皮下面一些,其密度为1平方厘米中有8~10个针孔,范围则依疮面的大小而决定。用瓷锋者,取竹筷一根,一端劈开夹住瓷片,两面用线扎紧即成。使用时一手持筷,一手轻轻敲击筷柄,边敲边移动,令每个孔中隐隐出血为度。其密度、范围,如三棱针刺法。

现在在临床上因磁锋取用不便,消毒麻烦,三棱针也嫌不方便,故大多改用梅花针。

(六)烙

烙是利用带有高热度的固体物,在人体上做持续性的烧灼而发挥治疗作用。其中又可分为烙铁与火针两种。

【烙铁】

烙铁,分为铜质(大型的)或银质(小型的)。它在临床上的用途有三。

1.用于发一类的肉疮,疮顶溃孔虽多,但阴陷不起,僵而不腐或肉虽腐而外层遮盖坏组织顽坚不化,于是取用烙法。

目的:利用高温来促使组织急性败坏,速脓速腐。

工具:宜用铜制大烙铁。

方法:将烙铁在酒精灯上烧红,在疮的中间下烙。每次3~4烙,每烙在疮上停留3~5分钟,以烙至脓出腐酵为度。

2.用于赘生或肿物者,如牙蕈、耳痔、乳蛾等。

目的:利用高热来灼烧,使赘生物或肿物萎缩坏死。

工具:宜用银质小烙铁。

方法:先将铁烙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应烙的地方烙上,每次2~3烙,每天至多用一次,可以逐日或隔日继续施行,以达到有效时为止。

3.止血,凡一般有小血点的出血或在小赘物切除后的出血,可以使用本法来止血,它是利用高热来烧灼,以急速产生痂皮来止血。

目的:产生痂皮,阻止出血。

工具:最小的烙铁。

方法:用最小的烙铁,烧红烙治。不过需要注意,烙时需用顺势带拖的方法来起烙,同时起烙愈快愈好。因为起烙不快及不采取拖的办法,往往会使方才产生的痂皮,又被烙铁所揭去反而使出血点的创面又扩大一些。

【火针】

火针,古名燔针。应用上有两种,一为穿刺疮疡,一以消散疮疡。前者是大火针,后者是小火针。

1.大火针,用以穿刺泄脓 适应证:阴证疮疡需要切开者。凡筋疮、骨疮及深部肉疮的阴证,用刀切开,恐其刀口僵化闭锁,于是非用火针不可。因取用火针,可使阴证化阳,疮口红活。

用具:为金属的粗针,长约10厘米,1/2插在细竹管内,作为针柄。一半外露,作为针身。在针身的尖端,磨锉成尖锐的针锋,以便在下针时减少阻力而利于插入。

方法:将针置酒精灯上烧红,针对需要针刺的地方插入,一针不能直达脓腔者,可针第二针,以泄脓为度。

2.小火针,用以消散肿疡 适应证:有坚硬肿块的阴证或半阴半阳证尚未成脓者。这样,可使阴寒凝滞之处,阳和温暖,驱散阴寒,温经通络而使阴证得消。

用具:即一般针灸针刺用的金属毫针。

方法:照例将针烧红刺入。但很细的针,加以高温,凡手术不熟练者,行之十分困难。所以可以先将针刺入,然后在针柄上用艾球烧灼,使针体达到高温为止。

不过,上述的烙与火针,只宜用于阴证。红肿热痛的,俱属禁忌。此外,头为诸阳之会,头部与手足指掌皮肉较薄之处也在禁忌之列。

(七)缝

缝是缝合术,最多用于外伤。当然,必要时也用于疮疡。

缝合术在明代以前十分风行。但在近代,反而少用。因此有人就认为缝合术是西医的手术,这是不对的。早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金创肠断》中就已明白介绍。此术在唐代更见盛行,而且十分普及,如《资治通鉴》曰:“引刀自剖其胸,五脏出,流血被地……以桑皮线缝之,傅以药,经宿始苏。”又明代《陆巡说听》:“遇虏被刃,而喉未断,捧头奔回,缝以油线,得不死,但能仰而不能俯。”这正说明中医缝合术的成就。

方法是取大号缝衣针,穿上药线。这里的所谓药线,是用粗的丝线,经煮沸消毒。然后在创口两旁的肉上,一面刺下去一面回上来。其实这种形式,就是普通的连续缝合。

缝合术的文献材料,并不多见,《疡医证治准绳》中较为精细完备。

(八)劀

《周礼》注谓:“括去脓血。”《说文解字》解释:“括去恶疮肉也。”总之,它是剔除腐肉、朽骨、异物的手术。这种手术,是临床上的重要手术之一,而且需要及早施行。故薛己《外科心法》谓:“坏肉恶于狼虎,毒于蜂螫,缓去之则戕贼生命。”

附:麻醉

中医外科所采用的麻药有两种:一为内服,一为外用。内服称“蒙汗”,华佗的麻沸散,便是世界上最早的内服麻醉药。张介石《资蒙医经》谓:“蒙汗一名铁布衫,少服止痛,多服则蒙汗。其方闹洋花、川乌、瓦楞子、自然铜、乳香、没药、熊胆、朱砂、麝香,凡九味,右以绝细末,作一处,用热酒调服,乘饮一醉,不片时,浑身麻痹。”这是一张完整的内服麻药处方。不过现在临床上已不取用了。现在所用的,为外用麻药,为一种涂布剂,名双乌散(生川乌3g,生草乌3g,生南星3g,生半夏3g,生芋艿3g,生蟾酥3g,细辛3g。共研末,浸于好烧酒中七天,去渣,滤过即成),用时,浸于纱布上,湿透,裹包手术区。上药后,即发生灼热感,之后逐渐麻木。15~20分钟后,可以进行手术。

此外,也可单独使用或结合使用针刺的方法来抑制或减轻疼痛。刺穴为两侧合谷穴及足三里,采取强刺激手法。使用于手术时,术后疼痛也可应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