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单纯性疱疹及带状疱疹
中医习惯上把丘疹、疱疹这类的疾病,统归于隐疹中,故而将单纯性疱疹和带状疱疹两个疾病一并讨论。理由在于中医治“证”不治“病”,西医治“病”不用“证”,既然证已相同,治疗也当然相同。在中医术语上称为“异病同治”。
耳郭及外耳道单纯性疱疹有两侧同病者,也有一侧病者。
耳带状疱疹,典型症状为小疱簇集成群,排列呈带状,常侵犯一侧。
考中医所谓瘑疮,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头面身体诸疮候》:“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成疮,黄汁出。”本病又名疮,相当于亨特综合征。指口眼歪斜。瘑疮主要是丘疹瘙痒,所以《医宗金鉴·手部》的疱疹也称瘑疮。《奇效良方·黄马散》谓:“耳内外恶疮及头疮,口边肥疮瘑疮。”《中国医学大辞典》解释谓“有成攒者,起黄白脓疱,痒痛无时,破流黄水”的簇集性成群而生的疱疹,单纯性疱疹及带状疱疹二者都在内。
《外科启玄》的蜘蛛疮,也可能是此病。“皮肤之疾,不足患也”,《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对单纯性疱疹也这样说,但带状疱疹则是“殊足患也”。
【临床表现】
耳单纯性疱疹:开始,病变区有轻度或痛或痒、牵掣紧张感;不久,即出现散在性红斑,很快出现丘疹,大小如针头或芝麻,数个至数十个,常集结成一簇或二至三簇;最后,丘疹发展为水疱而互相融合,内含浆液性分泌物,以后转变为脓液性液体。几天后疱疹溃破,淌出脓液,开始收敛干枯,结成痂皮,如无感染,5~10天后可以自行脱落而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重者耳前、耳后可出现淋巴结肿大。
耳带状疱疹:临床可分风热与风邪两型。
风热型,为耳部先有不适感、灼热感、僵化牵掣感,同时全身不适,体温微升,轻度头痛。继则耳部出现阵发性刺痛,甚至痛不能眠。耳郭、外耳道甚至鼓膜呈现红肿,3~7天后,皮肤上出现小丘疹,成群成簇,多在耳甲腔、耳垂、耳屏、耳轮、对耳轮和外耳道等处。丘疹很快变成大小不等的水疱,内含溶液先为浆液性而后转化为脓液性。数天后,疱内浆收液涸,肿胀也随之消失而愈。如其脓疱破裂,则即形成小溃疡面,后再干燥结痂,经7~10天后脱痂告愈。在形态上似已愈合,但疼痛或瘙痒感则要持续一个较长时期而不能消失。以中医病名来说,还是属于瘑疮的范畴。
风邪型,大多在受凉风吹袭之后,突然发作,往往仅在半侧面部。其症状除上述一切之外,伴以同侧周围性面瘫,本型可占整个带状疱疹病例的1/2。面瘫的出现,一般在疱疹发生后2~3天,最迟者可在一周之后。此外,有听力障碍,舌前2/3的味觉迟钝甚至丧失,伴发眩晕及平衡失调,泛恶呕吐。甚者,可以使患者失去活动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瘑疮,但预后较佳,其中10%~15%可以不治而自愈。大多能在半年内恢复或基本恢复。
【病因病机】
肺热脾湿:《疡科心得集·辨脓窠疮黄水疮论》论述“乃肺经有热,脾经有湿,二气交感而成”。
风湿:《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疮》论述“由风湿客于肤腠而成”。
风邪:《诸病源候论·风口候》论述“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瘑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
临床上以风热上扰与肝胆积火引动肝风二者最为常见。
风热上扰:风袭诸阳之会的头部,引发肝胆经内蕴之热,风热交织而致(临床实况)。风热上扰,机体内伏火积热,不发内症,必做外疡,且随处发泄。一经风邪外诱,即上犯头面。因风性轻清,好犯头面,所以一切热毒郁火也随之而上凌。本型风热,属外因之邪,轻浅而易治。
肝阳积火,引动肝风:肝胆向有伏火,经络血亏,引动内风而致(临床实况)。风邪型的带状疱疹,属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风”。所以口眼斜的产生,由于火热炽盛而化,致血虚阴亏,气血逆乱而然。
【辨证论治】
根据局部表现,辨病不难。一般单纯性疱疹,在全身、脉、舌上的反映,并不明显,一般总属风热上扰。
带状疱疹,务必严格区别风热与风邪两型。前者接近于单纯性疱疹,后者则主在肝阳,但也有异于中风的僻不遂。
·内治·
疏风清热法:适用于单纯性疱疹及风热型带状疱疹,常用方有疏风清热汤之类。
清肝泄热法:一般适用于带状疱疹的初期,常用代表方有龙胆泻肝汤、栀子清肝汤之类。不过本方苦药过多,临用之际,可适当选用药物如: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柴胡、当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车前子、泽泻、六一散。
对风邪型的口眼斜者,王旭高主张疏肝通络法,他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谓:“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如旋覆花、新绛、当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如其皮肤损害已经好转而颜面瘫痪者,可用牵正散。此方为面瘫常用方,不过本方药性辛燥,如气血两亏,或肝风过盛者,宜慎重使用。如一定要用,则须佐以大量养血药如当归、白芍、熟地黄、何首乌等。
·外治·
单纯性及风热型,可用赛碧散,植物油调敷。渗液多者,也可干扑。此方疗效尚可,唯一缺点是有严重的刺激性疼痛。如嫌疼痛,可用绿袍散,无论湿敷或干扑俱可。碧玉散也可以使用。
严重的耳后皮肤开裂,需用黄连膏纱布,剪成直径1.5厘米大小,紧紧贴在创面,既可止痛,更可防止再感染,而且还能促使其愈合。每天换一次,如其分泌物多的可两次。
已脱去痂皮而干燥者,涂黄连膏以润之。干燥而瘙痒者,擦加味黄连膏。
口眼斜者,可在歪口的对侧(即左歪敷于右,右歪敷于左)涂以鳝血,干则屡屡润湿。取鳝血之法,先将鳝鱼尾部扣以细线,倒挂悬空,在头颈处将头剪下,用手向下捋,即可取尽鳝身全部血液。
·其他·
口眼斜者,最宜针刺。取穴:颊车、地仓、合谷、太冲。备用穴:阳白、攒竹、下关、颧髎、行间、内庭。歪向左者针右,歪向右者针左。
【预防与护理】
1.局部要保持洁净干燥。应严格忌口,禁食辛辣、热性、动风的食物。
2.关心患者思想情绪,尽可能使其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