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鼻中隔溃疡

四、鼻中隔溃疡

鼻中隔溃疡为鼻中隔前端近前庭处,病变黏膜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如其长期没有愈合倾向,即可称为鼻中隔溃疡。如仅仅是鼻中隔黏膜上皮粗糙或糜烂,则只能称中隔糜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的“鼻中生疮”,《古今医统》《医学入门》的“鼻疮”病例中,有本病在其内。

【临床表现】

干燥及不适感,因痂皮附着,增厚时呼吸受阻,痂皮燥裂或强行剥去时即渗血,但量极少。

溃疡日久,可侵及软骨或骨部,出现有恶臭的带血性分泌物,终至鼻中隔穿孔。

溃疡的表现,由于各种病因的不同而各异。常见表现见下表。

【病因病机】

·外因·

外伤:因经常用手指挖鼻损伤黏膜所致。此症多位于鼻中隔软骨部近鼻前庭处,溃疡底部常有鼻中隔偏曲或突起的畸形。此处黏膜血循环不良,且因手指不断挖掐的刺激,故不易愈合。

化学药品的长期刺激:长期接触硝酸、硫酸及氰化物的工作人员,如无预防措施者,也易造成中隔溃疡。

特种传染疾病:如梅毒、结核、麻风、狼疮等,均可发生黏膜病变,形成局部溃疡。

·内因·

一般为肺经积热,内停湿浊而致。故《疡科心得集》谓:“此由肺气不清,风湿郁滞而成。夫鼻孔为肺之窍,为呼吸之门户,其气上通于脑,下行于肺,肺气壅盛,一有阻滞,诸病生焉。”

如不加认真治疗,终致鼻中隔穿孔。

【辨证论治】

凡由于结核、梅毒、麻风、狼疮等疾病引起的,必然先有原发病。再经过其他检查,不难确诊。

一般单纯性溃疡,以其“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引《灵枢·痈疽》),当责之于热毒。又因其病在嗓门属肺,故视为肺经积热。

如有臭气,考腐臭为五臭中属肾者,腥臭为五臭中的属肺者,故而与肺、肾经有其密切关系。

脓液中带有血者,乃血热或损及络脉所致。

局部创面比较干净,脓出清稀。同时全身症状表现衰弱征象。脉来软弱者,乃正气不足,溃疡无力收敛。

·内治·

凡属肺经积热,实证取黄芩汤,虚证取加减清肺汤之类。常用药:桑白皮、黄芩、生地黄、牡丹皮、天花粉、山栀子、赤芍、地骨皮、知母等。

有臭气合并骨质破坏者,常用代表方有五神汤或化骨至神丹之类。常用药: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渗血者,以上诸方中酌加凉血止血药物如茜草、紫草、牡丹皮、赤芍等。有虚象者,加蒲黄炒阿胶珠。正衰者,以四妙汤最合适,还有四物汤、四君子汤或八珍汤等,也可以观察其属血虚、气虚或二者俱虚而酌情取用。

·外治·

一般治疗,在创面上薄薄地掺上一层月白珍珠散,然后以黄连膏纱布盖贴。贴后予以压紧。

有臭气者,加冰片。出血者,忌用冰片,加百草霜。

【预防与护理】

参阅上文“鼻中隔脓肿”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