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五疮

一、辨五疮

这是外科病疮疡门辨证中最基本的部分。

皮、肉、筋、脉、骨五疮,每一疮症中均包括两个内容:一为具体的物质,二为物质存在的抽象形式。明白地说,前者是疮疡所发生的地方,乃解剖上可以见得到的组织结构(具体的物质),后者就是它所出现的动态(即中介症的行迹纪录)——“证”,是某一症候群(物质存在的抽象形式)。此外,筋疮的基本内容更特殊,还有经络在内。我们认为只有筋疮是配得上经络的。朱丹溪也有这样的观点,《丹溪心法·痈疽》中强调:“诸经唯少阳、厥阴经生痈疽,理宜预防,以其多气少血,肌肉难长,疮久未合,必成死症”,而并未言及其他经络。

(一)皮疮

这类疮疡,是在机体的最外层。除了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组织三者之外,还包括一些浅层肌肉在内。所以,它的中介症在活动行迹记录中,都表现为轻浅的表证。

它的病种,不外乎疖子、脓痱之类。它的症状,是局部的、浅在性的潮红灼热,刺痛或灼痛样疼痛,局限性高肿或尖撮,化脓后有脓栓或少量稠脓,溃后迅速痊愈。全身症状不明显,至多有些寒热、食呆而已。

其中介症,没有形型,而都是神型,如风、热、火、暑、湿等。故都属阳证、实证、热证。

至于出现大寒大热、烦躁不宁,甚至神昏谵妄者,则已转入肉疮、脉疮了。

总之,皮疮以热证为多,有云其“属心肺者,诸热实火,而肺经之火,更轻更浅”。

(二)肉疮

疮疡中以肉疮为多。因为肉在人体上的数量比重也最多。而且一切疮疡,由皮而深入一些,非肉疮莫属。由筋由骨而发者,也必假道于肉而泻其毒邪。而且在腐筋蚀骨之际,更不可能四围毗邻的肌肉毫无波及损害。

其所患发的部位,当然是解剖上所称的肌肉。其病种,既有急性阳证,也有较为慢性的半阳半阴证,如痈、疽、毒、发、烂疔等。其中,疽,可能与筋疮、骨疮“兼症”;发,很多与脉疮“兼症”。它的临床症状,局部的有较皮疮为深的红肿、高肿或漫肿。痛势有锐痛、钝痛、灼痛、裂痛等。腐化后,有蒸脓的也有作腐的。如在关节部位,至多暂时发生某些功能障碍。但愈后多数不留后遗症。全身症状较为显著,如恶寒发热、脉浮洪数、头痛等。有里证的为发热口渴、烦躁、便闭、溺赤,脉象沉实有力等。

其中介症中有神型的也有形型的,有阴有阳,有虚有实。神型中介症有风、火、暑、湿、寒、郁等。形型中介症有瘀、痰、气滞。虚证中介症如气血虚弱、脾胃虚弱等。

总之,肌肉属脾,脾秉土湿之气。湿郁既可化热,湿蒸更可生痰,故多湿热、痰浊的实证。同时思虑伤脾,劳累伤脾,饮食伤脾,所以有半阴半阳、半虚半实的证候出现。

(三)筋疮

中医所谓的筋,包括了韧带、肌腱,连乳腺、部分的淋巴结等也包括在内,因此筋疮发病位置也在这几处。此外,凡是足少阳胆、足厥阴肝两经循行之处,如少阳的耳前、耳后、颈前、腋下、膝外侧等,厥阴的膝内侧、腿弯、少腹、前阴、乳头等处的阴证,慢性的疮疡,也按筋疮论治。

它的病种,有部分的疽、瘰疬、横痃、部分乳房疾患,以及石硬顽坚、溃后肉凸的恶疮等。它的症状,局部多见白肿坚硬,不焮不灼,疙瘩核子,疼痛不甚(有的作闪电样的掣痛,在突然发作后即很快消失),溃后肉凸翻花,创口僵硬或凹陷峥嵘等。也有以其肝藏血,肝病不能统血而频流鲜血者。它的病程较长,难消,难成,难愈。全身症状初期不太显著,经久则有肝阳上亢、正气衰弱等证出现。

其中介症往往虚实交错,阴阳互见,而其中以郁证为主。虽然也有神型的风、火、湿、暑,形型的痰、瘀、气滞等,但多合并有肝火。它的寒证,则已非肤浅的风寒、表寒,而是阴寒了。

总之,肝主筋,筋病即肝病,实则横逆生火,虚则津枯血燥而筋脉失荣。因此五疮中的筋疮,最为难治。

(四)脉疮

《素问·六节藏象论》谓:“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所以一切涉及循环系统的外科化脓性疮疡,都属脉疮。

它的患发部位,虽然不能像其他四疮在形式上一定要在脉上或侵及血脉,但它的毒邪则无论如何是在血分。明白地说,疮毒之邪侵袭进入血分者,就是脉疮。

它的病种,为面部疔疮、严重的毒、严重的发,以及其他痈、疽发展到最严重的阶段。它的症状,局部为焮红发热,灼痛大痛,一派炎炎之势。全身的症状在各疮中最为明显,表现为大寒大热、头痛口渴、呕吐作泛、小溲赤短、大便秘结、脉数不驯等。有些病例,神识尚清楚,有些则迷糊嗜睡或狂躁不宁,甚至谵妄撮空等。

其中介症,无形型而只有神型。而神型中也只以热毒为主。心属火,为阳中之阳。故脉疮也为纯阳火证,无寒证、虚证、阴证。

总之,脉属心,心在五行为火,所以脉疮的症状及性质,完全是火毒之证。故一切阳性、急性的化脓性疮疡临到死亡,除了大出血、正气衰竭之外,一定经过脉疮这一最后阶段,因之也可以说,脉疮是阳证疮疡中最严重的证候。

(五)骨疮

《医宗金鉴》把人体分为五层,把骨划为最里的一层,所以疮疡发于深层者,俱为骨疮。当然,还包括着直接犯发骨髓及关节者。

它的犯发部位,是在骨部及关节。

它的病种,属于阳证的,有骨痈;属于阴证的,有疽、石疽、骨疽、穿骨流注及一切阴证顽疾等。不过不论其阴证、阳证,大多数骨质会受到损坏。

它的症状,阳证可见突起漫肿,疼痛有形,大体上和肉疮相近似。阴证,局部的可分为肿、溃、漏三个阶段。肿疡阶段,为白色不焮的漫肿,按之具有不正常的柔软,正所谓“其软如绵”,不痛或微痛,也有少数病例是酸痛的。这种病症,往往患发于关节,有时与肉疮“兼症”。也有的白色不焮,毫无痛感,肿形为拳状硬块,高凸而根脚收缩,甚则形如峻岭的峭壁,按之沉着不移(移动的即为筋疮)。硬度结实,所谓“其硬如石”。这种疾病,往往不犯发于关节,有时与筋疮“兼症”。溃疡阶段,则脓出清稀,久不收口。到了漏证阶段,则多数窦道很深,管口僵化,脓出淋漓不干,也有带有巨大脓腔者。全身症状,前期不显著,后期则出现衰弱或痨瘵之象。

其中介症,有神型的风、火、湿、暑、寒、郁,形型的痰、瘀、气滞等。

总之,骨属肾,肾为寒水之脏,所以除了真正患发于解剖上的骨的实证、阳证的骨痈外,一般说来,骨疮毕竟以阴证、寒证为多。

作为外科疮疡主要辨证的五疮,也有类似于伤寒六经的情况。六经有“传变”或“直中”,五疮也有由皮疮发展而成为肉疮、筋疮、脉疮者,以及由肉疮发展到骨疮者,犹之“传变”。也有一开始发作就是脉疮或骨疮者,犹之“直中”,不过伤寒以“传变”为多,而疮疡以“直中”为多。至于疮疡的“传变”,以五疮对应的五脏五行之位来预测,则母传其子的为顺,如骨疮转化为筋疮、脉疮转化为肉疮、肉疮转化为皮疮;子传其母为逆,如皮疮变为肉疮、肉疮变为脉疮。

最后,需要提出说明的是,五疮之间的界线,并不十分明显,尤其是“兼症”或发展过程中转化到另一疮的时候。此外,更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是,很多由某疮开始而却又以某疮(另外一疮)来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