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鼻中隔脓肿
鼻中隔脓肿是鼻中隔软骨膜或骨膜下的积脓,多见于鼻中隔软骨中。鼻中隔单侧发生脓肿者较少见,大多是两侧同病。本病大多由鼻中隔血肿感染而来,所以多见于外伤或中隔手术之后。
中医在鼻疮一症中,包括本病。
【临床表现】
脓肿可发生于鼻中隔一侧,而致软骨破坏,使肿毒向对侧扩散,引起两侧同病。鼻中隔两侧肿胀隆起,黏膜呈暗红色,有波动感及触痛。严重者鼻梁部也出现红肿,鼻尖部明显压痛,颌下淋巴结肿胀压痛。由于正邪相搏,所以在高峰时常有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本病若失治或误治,可引起鼻中隔软骨腐烂,发生塌鼻。脓肿也有自行溃破而转为慢性者。若两侧黏膜均腐烂,则可发生鼻中隔穿孔。
【病因病机】
鼻中隔外伤:包括手术等都可产生黏膜下出血。如黏膜无破裂,血液就会聚集在黏膜下而形成血肿,在继发性感染的影响下易变成脓肿。诚如《血证论·瘀血》所谓“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与气相战斗,则郁蒸腐化而变为脓”。
热毒内蕴:上犯门,至气血一滞而成脓肿。诚如《灵枢·痈疽》所谓“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急性传染病:如天花、麻疹、伤寒、斑疹伤寒、流感、猩红热、丹毒等邪毒不得外泄或泄而不彻,致毒归于肺经而成本病。
【辨证论治】
鼻中隔急性疼痛,两侧隆起(初起时仅一侧),触诊有波动感,压痛严重,因而本病在临床上诊断并不困难。
·内治·
初期:鼻中隔脓肿而致剧痛,鼻塞,额痛,或脓血流出,发热烦躁,口渴便秘,舌红苔黄,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初起见恶寒,则佐以疏风,常用方有七星剑汤,有时麻黄可以除去,改用黄芩。常用药:苍耳子、豨莶草、紫花地丁、白芷、防风、金银花、生甘草等。
中期:红肿明显,疼痛更甚,甚至有跳跃感者。全身性症状明显,大便干结。脉数或大有力,舌苔黄者,热毒旺盛。当重剂清热解毒,取银花解毒汤或济阴汤。常用药:金银花、连翘、牡丹皮、赤芍、石膏、知母、黄芩、黄连、山栀子等。
后期:脓泄之后,炎性症状也进入衰退阶段。此时,脓液渗出,热势得减,伴周身乏力,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内服药也需过渡到轻剂的清热解毒剂,常用代表方为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等。常用药:玄参、当归、赤芍、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天葵子、生甘草等。
如其转为慢性,鼻软骨腐烂者,改用化骨至神丹或五神汤。另外,也可参阅第四节“鼻疖肿”的有关内容。
·外治·
初期:可用玉枢丹膏涂布鼻中隔上,也可用青敷药敷在鼻外。每天换一次。
中期:成脓后需切开排脓,创口用九一丹、黄连膏纱布覆盖。如引流不畅,可加捻子上面再盖黄连膏纱布。每天换1~2次。
后期:撒生肌散,上覆盖黄连膏纱布。
·其他·
可以早期切开引流,以防止软骨被腐蚀破坏。
如鼻中隔已破坏而呈塌陷者,可待炎症消失2~3个月之后,进行鼻部矫形手术。
【预防与护理】
1.未化脓之前,认真敷药。
2.切开或自溃后,注意引流通畅。
3.换药清洁创口时注意不要损伤对侧鼻腔的黏膜。否则,黏膜因损伤而形成溃疡,则势必导致中隔穿孔,为今后矫形增加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