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变
2025年08月10日
五 变
风:在习惯上称为内风,以便与六淫之风严加区别。鼻疖肿严重者,发展到败血症、海绵窦栓塞时,最容易出现这种内风。它是激惹肝阳而动的风,已与六淫之风截然不同,所以治疗上已非疏风、祛风所能解决,只有潜阳息风法可以应付。
寒:在习惯上称为内寒或虚寒。由于种种原因而致阳气式微,五脏无温,终至真阳无火。真阳又称肾阳、元阳、命门之火。肾所藏之精,需赖命门之火的温养,才能发挥其滋养机体内各部分器官组织和繁殖后代的作用。所以这个寒证,理应温之养之。
湿:在习惯上称为内湿。由于脾阳困顿,失其温化功能。所以也不能简单地燥之、渗之,必须醒其脾气或补益脾土,前者名醒脾,后者名补脾。
燥:津液干枯,就是燥。在人身上仅有津液与营血可以干枯。津液之枯,表现在黏膜;营血之枯表现在肌肤。本科病变都在黏膜,因之一谈到燥证,即想到津液枯槁。急性的不外热病后期或鼻咽腔放疗之后,致津液干枯。慢性的大多受七情的长期折磨,致阴津暗耗,精微难以生化。所以这个“燥”,不能简单地润之濡之,必须从脾、肺、肾三经入手。因精微生化于脾,阴精贮藏于肾,使津液遍注全身则又赖乎肺之输布。
火:习惯上称为五志之火,以区别于六淫之火。它可以由六淫之火转化而成,但更多的是在七情内伤之下继发的。“五志过极”情况下,把六淫的火进一步强化或使生理上有益之火,嬗(shàn)变为病理上有害之火。这个火更可析为虚实两端:
邪火虽然有些是慢性病,但其性质仍然是实证,在临床上切勿被“慢性”的假象所蒙蔽。虚火多见于咽病、口腔病;龙雷之火多见于耳病及咽喉病。
龙雷之火,严格说来,是虚中挟实,虚在肾而实在肝。所以内火之中,龙雷之火最难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