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病因病机

第五章 病因病机

病因,中医有三因学说,其奠基人是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雍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已绘出了三因学说的轮廓。陈言(1121—1190年)上承张仲景三条,并结合辨证心得体会,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而总结出三因学说,并撰有《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一书,简称《三因方》。

至于病机,自《诸病源候论》后,历代有发挥阐明,可惜还没有人把它提纲挈领地加以概括总结。其实病机的产生与发展,都从病因及其演变而致。如果纲领性地总结一下,可称“五变”“六致”与“三种结果”。

“五变”是五种“证”,这五种“证”,必须通过转变然后形成。如热盛生风、血燥生风的风;脾虚内湿自生的湿;温邪久困而蒸化为热的热;风能致燥、津枯血槁必燥的燥;原阳无温的寒。这风、湿、火、燥、寒五证,从根本上说与六淫的五证完全不同。

“六致”也是六种“证”,都是其他诸“证”变化中产生的终产物,没有一个是原发性的。这六致是气滞、血瘀、痰浊、郁证、脏躁和升降失度六者。

“三种结果”是:痊愈、死亡和带病延年。

这样一套病因病机学说,似乎更贴近临床。当然将来肯定会有更完整的理论来代替它,这是唯物论的规律。列表如下: